中国百货业重新“跑单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赵霞
“联营扣点”模式待变
所谓联营扣点,也就是引厂进店,商场提供经营场地,请代理商或品牌来商场开设专柜,由代理商经营,商场统一收银,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和扣点的经营模式。
“对于中国的百货业来说,在过去的20多年中,采取联营扣点购销模式的占行业的80%以上,剩下的10%左右采取的是买断商品,拥有所有权的经销模式,而剩下的则以收取代理费,走代销模式。”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万河表示。
“近两年来,随着各类成本不断提高,商场为保证毛利率,不得不抬高进场费和扣点,推高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推高了商品的价格。”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定称,他表示:“以服装为例,有个‘1×8’的规则,1块钱的成本,到了零售端就变成了8元。”高企的零售价格又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负面的影响相互传递,直至伤害到百货企业本身。
“联营扣点”这种盛行一时的百货业购销模式在如今,已不能像以往一样给百货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网络和产品同质化趋势都在削弱这种模式的吸金能力。
据了解,除联营扣点模式之外,百货业还有两大购销模式,第一种是买断制的经销模式,百货商拥有货品所有权,靠购销差价赚钱;第二种是代销,百货商不拥有货品所有权,仅提供销售平台收取代销费。
有业内人士认为,“联营扣点”不仅让商家经营能力减弱,同时利润空间也不断遭到挤压。因此未来百货业将向经销自营制度转变,提高企业集约化管理和采购,培养买手队伍。
“买手”制重来
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商品种类匮乏,百货公司都采取买手制,即自主采购经营各类商品。但是,随着大卖场的兴起,百货业开始走品牌化,买手制走向没落。
“有人提出,我们就是要取消进场费,我们要恢复买手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这是不了解百货业现阶段的基本情况。过去只有几千种上万种商品,可供选择的品牌较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百货公司的职能仅仅是组货的作用,买手制问题不大;但现在有几万种商品,几十万种商品,哪些好卖?哪些会滞销?就很难判断了,买手制的风险就要大得多。
北京不少商场也表示,买手制需要有专门的买手;还要有大量的资金,因为会产生库存;基于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因素,买手制很难成为潮流。
实际上,当初买手制被取代,就是因为“联营扣点”模式,百货店几乎没有风险。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认为,“联营扣点”是一种食利型模式,实际上就意味着零售业自营能力的丧失。在这种模式下,零售业最根本的差异化,也就是商品的差异化,也丧失了。
“由于好的品牌有限,各个百货店都想要,结果就导致同质化严重。”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同质化严重下的竞争,就是打价格战,这让利润率越来越低。
据统计,在美国、欧洲等地区,玛莎百货等采取自营的百货,其综合毛利率能达到40%以上,而在国内,北京等一线城市百货公司的毛利率已下降到20%左右。
当前,一批资金雄厚的国际化外资零售企业都在实行集中采购,有的甚至已经实现全球联采。
行业专家表示,百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品牌资源争夺激烈,自营可以提升商品、品牌的控制度,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自营模式丰富了百货商场的形态和商品种类,可以破解在联营模式下,消费者逛百家如逛一家的苦恼。而且,自营业务的拓展在百货企业招商谈判中还能起到一定的“杠杆效应”,使百货业的利益最大化。
有业内人士认为,百货业探索集中采购模式、提高自营商品比例是大势所趋。本土零售企业要想在家门口与国际零售巨头抗衡,甚至寻求全球化发展,就必须跨出这一步。
虽然越来越多的百货企业意识到自营业务的诸多好处,也开始了自营业务拓展计划,但实际上,当企业准备开展自营业务时,却不知从何下手。不少企业经过初步分析,匆匆选了个项目就开展起来,结果大多运营得不理想,甚至面临着发展的瓶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联营模式长期占据我国百货业态的主流盈利模式,一般比例都占到百货店总销售额的80%以上。因为联营模式的长期存在,百货商店在自营商品的经营能力上已经退化,缺少相应的人才和机制准备。
“尽管从联营模式到自营模式,这条道路很困难,但一定要走。”李国定也表示,英国马莎百货等多数商场都采取自营模式,其综合毛利率能达到40%以上。而在国内,一线城市百货商场的毛利率也仅在20%左右。他认为,回归到自营模式是对百货业现实的一种呼唤。
事实上,目前中国百货行业几大巨头中,比如百联、王府井、银泰、金鹰等已经开始谋求新的自营探索。“对于百联股份而言,我们东方商厦的欧洲精品皮具馆,都是自己总代理、总经销,还有每年举办的法国商品周、意大利商品周,这些节日营销的商品都是百联自己的买手团队到原产地直接采购的,与其他商场的商品形成了差异化。”李国定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自营商品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