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 从“借”实验室到“第一高价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4:04 来源: 新京报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的背景有些“特殊”,在从商之前,他曾有长达九年的从政经历,在仕途坦荡之际,他却弃政归学,又以海归博士身份归国从商。
2001年,文剑平创立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次年,碧水源中标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2005年碧水源投产北京密云再生水4.5万吨/天回用工程,成功将MBR技术实现大规模工程化运用,这无论对碧水源还是文剑平来说都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碧水源又中标了奥运龙形水系水景工程、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一污水处理厂改造等项目;该公司在中关村雁栖高新技术创新基地投建膜产业基地,这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PVDF膜生产基地,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已建成达产。
在一步步发展壮大过程中,碧水源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的多项支持,包括“瞪羚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碧水源也成为中关村的示范企业之一。
2010年4月,碧水源在创业板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热捧,股价一度飙升至175元,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后来股价连续下滑,目前徘徊在50元上下。文剑平并不讳言股价下挫一事,他坦言,此前一百多元的高股价是“泡沫”,而现在的股价更为合理。他说自己并不十分在意股价起伏。“不用去想钱,要想事。只要事业做成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 对话老总
起初实验室向中关村“借”
新京报:原本仕途坦荡,为何想到要出国留学?并且学成归国后,从事了水净化这个行业?
文剑平:我本来在科技部工作就是负责环保的,那时候,我认为最可能抑制我们国家发展的,是水。1998年我辞职时,是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副主任,相当于副司长级,年龄不老,职位不低,但脑子越来越觉得空,觉得不充实。我辞职学习,是为了充电,没有想到下海。我在澳大利亚学水资源管理,那时候只是想学习人家是怎么治理水的,而且我认为这对仕途是正面影响。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在中关村做自己的企业?
文剑平:首先,在中关村可以很容易获得管理、技术、政策的信息。第二、中关村的创新政策和环境很好,例如有一个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03年到2004年左右,我们通过这个基金从中关村得了40万,科技部给了80万,这笔钱是直接给企业,不是贷款,不需要还,你专心做研发就可以,做得好交成果,失败了也不要紧。
新京报:据说公司一开始因为资金有限,连实验室都是通过中关村借来的?
文剑平:那时我有三四十万元,租了一个办公室,弄几台电脑。公司一直到2005年,固定资产也只有两三百万。实验室确实是通过中关村科技园弄到的。中关村和很多大学、科研院所都有合作,叫做“中关村联合实验室”,园区企业去那里做实验可以优惠使用,中关村给予实验室补贴。
中关村有海外高端人才补贴
新京报:创业至今,中关村哪些政策对你们帮助较大?
文剑平:2003年的时候,园区推出了绿色融资通道“瞪羚计划”。高科技中小企业即便毫无资产,也可以通过中关村的信用担保,获得上百万元的贷款;企业中标大项目的保证金,中关村也可以提供信用担保,碧水源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都给了很大推力。我这里有十几个海外归国人才,为什么愿意到这里来?国内需要高工资、高待遇才能吸引这种人才,中关村对此有海外高端人才补贴资金。
新京报:碧水源曾经是创业板“第一高价股”,但是现在的股价距离最高价已经有相当差距,这是为什么?
文剑平:当初股价我根本没想过那么高,我发行价60多元,非被炒到100多元,企业那时还没有那么值钱,那就是泡沫,今天有,明天无。
我企业没搞好,大家骂我我无话可说;但是我在努力地把公司做好,股价被投资客炒到不合理的高度,要跌,就不是我的错了。我认为目前股价是合理的,符合公司现状。我相信只要事业做成了,一切都会好。
新京报:你手中持有的碧水源3740万股一直未变?
文剑平:变多了,中间有一次分红送股,每10股送12股,我手上现在都8000万股了。
不仅我没套现,碧水源的高管没有一个人套现。没有人想着创业板的钱,我们想的是创业的事儿,想到离我们的目标还有这么遥远的距离,才有不竭的动力。做成事,肯定有钱;光想钱,既做不成事也拿不到钱。
■ 采访语录
“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就是政府采购政策。政策很多是营养品,而政府采购是给企业“生命”,企业的生命就是市场,帮助企业获得了市场,就是帮助企业获得了生命,其余所有政策才能锦上添花。”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
“当初股价我根本没想过那么高,我发行价60多元,非被炒到100多元,企业那时还没有那么值钱,那就是泡沫,今天有,明天无。”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
■ 中关村知多少
●2005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全球顶尖电脑芯片制造商美国AMD以及日立(中国)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美国Ansoft公司、欧洲的智乐软件、美国甲骨文公司等进驻园区。
●2010年12月31日 “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在京成立。中关村创新平台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共同组建,重在进一步整合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