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成都的“四则运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06: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9月,正是稻菽飘香时。走进成都农村,记者看到一个个新变化:在远郊的金堂县杨柳小学,学生可以和地处成都中心城区的盐道街小学学生同步收看外籍教师的英语课网络视频;在偏远的山区,一辈子种田的农村老人每个月也能领取养老金……在成都农村,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和城里一样”。
8年统筹城乡改革中,成都积极做好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的“减法”、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加法”、城乡公共资源统筹配置的“乘法”、提高城乡居民人均福利的“除法”,在全国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让600多万农村居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文明。
做好“管理出城,财政下乡”的加减法
9月7日,成都市郫县安德镇,记者见到了成都首批聘用的乡村规划师刘丽敏。2010年,成都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面向全球招募专业规划师驻镇入村,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急需的人才保障。刘丽敏虽有8年的规划工作经验,但从事的都是城市规划,现在她面临的考验是怎么做好农村规划。目前,成都首批聘用的50名乡村规划师已经全部进驻乡镇。成都打算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改变“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现状。
过去“管理不出城”,导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条块分割。成都从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将规划覆盖到村组。此外,成都对只管城不管乡、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减少了部门,但增加了对农村的责任,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而对公共财政,成都做的是纯粹的“加法”——向农村倾斜。在双流县,农民只需掏1元钱,就可以乘坐乡村公交全程,最远里程可达40多公里。2010年,双流县财政对公交公司的补贴达到8000万元。
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都从2003年以来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改革后,市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支出加大了,财政公共服务投入资金增幅大于财政支出总体增幅。
今年,成都提出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从2009年起,成都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每个村(社区)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拨付,直至农村公共服务达到城市水平。为此,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7.12亿元。
做好城乡公共资源统筹配置的“乘法”
在成都市新津县人民医院影像阅片中心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值班大夫郑林,他正在查看由乡镇卫生院传来的片子。郑林告诉记者,农村患者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跑县医院了,在乡镇卫生院拍的片子,可通过网络传到县人民医院影像阅片中心,由值班医生初审,再经小组审定、专家复审,如果是疑难病症,还可传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审定。
记者了解到,新津县从2008年开始投入1600万元,建设了一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网。这个小网络带来了“乘数效应”:卫生院的收费标准,二级医院的检查、诊断水平,三级医院的检验、管理水平,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
如今在成都,“15分钟健康圈”、“15分钟就业圈”、“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看病、就业指导以及文化生活等服务。2003年以来,成都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相关制度与实施标准的一体化,让更多城乡居民共享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公共卫生和就业服务等民生福利。
在成都,农民不仅能享受到以往城里人才有的低保待遇、失业保障,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退休”后还能领到养老金。农民工也和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险待遇。
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和城里一样。双流县黄龙溪镇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是新修建的标准化学校,标准环形跑道和塑胶运动场、标准化食堂、学生公寓、标准化实验教学功能用房一应俱全,和城里学校标准一样。该校老师应喜进介绍,几年前镇里的学校大部分是土操场、砖瓦房,“如今学校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丘陵地区的孩子们能跟城里的孩子在相同的环境里上学,我们教师和家长们都很高兴。”
在成都的农村新型社区,水、电、气、路、电视、电话、网络、垃圾污染物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这一个个“一样”,使成都逐步实现了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促进了社会公平。
做好人均幸福指数提升的“除法”
记者在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新村采访时看到,漂亮的农民新居依山傍水,小区道路全部铺了沥青和鹅卵石,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
正在装修新居的村民张昌兵告诉记者,以前他很担忧,集中居住后,收入能不能提高?
张昌兵的担忧现在已经消除。在西来古镇开发中,蒲江县引导白马村村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以自家房屋资产入股,成都文旅集团统一对房屋进行规划、设计、装修,农户不需要出一分钱。前5年,文旅集团每年支付农户保底收益,5年后农户还另有分红。村集体入股的房屋资产收益,则30%用于补贴小区物业管理费用,70%用于全村公益事业。“上层装修成酒店,下层装修成农家乐。”张昌兵告诉记者,自家400平方米房子的发展规划实现后,增收就不用愁了。
成都市认为,集中居住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实现同步转变,发展产业、多渠道帮助农民增收是前提。在统筹城乡改革中,成都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个方面的一体化,让许多像白马村这样的远郊乡村从“空壳村”变成了生活富裕、设施配套、文明和谐的现代农村,更多的农民不仅共享统筹城乡发展成果,人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水平也在同步提升。
去年记者曾采访过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战旗村,一年后再次走进村里,又看到新变化:村里新引进的投资亿元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即将竣工,全村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充分就业;村里的小孩上幼儿园有入学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有养老补助……村党支部书记高德敏告诉记者,村里正打造一三产业互动的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村,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增加后,村民将共享更多的公共服务。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观念也在同步转变。双流县煎茶镇村民廖琼英每天傍晚一有闲暇,就会到综合文化站阅览室翻阅种植方面的书籍。廖琼英说,“以前每天都在田头干活,哪想过咱农民还能进图书室啊,更别提上网查资料了。”
变化还将继续。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成都将绘制一幅新的民生蓝图:到2015年,“县县通快铁”、“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客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低于90%,为所有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构建信息化、规范化的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责任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