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社论:做大做强尚需核心竞争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3 19:4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问策中小企业突围”系列评论之四

  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确实需要改善,但自身素质不高也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正是不少中小企业的最主要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的产品以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为主,附加值低。

  其次,企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申请专利的仅有4.2%。

  再次,没有产品研发环节。

  最后,市场营销人才不足。以营销为例,西方企业更注重建立品牌营销。营销手段多样,例如知识营销、网络营销等。而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则大多还停留在短期推销层面上,没有考虑到品牌的长期建设,营销手段也相对单一。

  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老问题,但不同时期,答案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就着重探求在今时今日的经济情况下的答案。

  第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必然要产业升级。但要引导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就不能不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劳动力短缺、工资大幅上涨是产业升级的根本驱动力。目前,这个驱动力在我国已经显现。

  引导产业升级是国家的一贯思路,相应的政策也出台不少。但具体到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方面,还有一点特殊性。

  要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升级,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应改善。放缓大项目的建设,甚至拿下一些在目前没有必要或者是为时尚早的大项目,把资金、劳动力和市场留出一些空隙,让中小企业有能力顾及产业升级。

  第二,支持中小企业研发,要注重打通良性循环。

  企业的多方面问题往往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缺钱会导致无力投入研发以及知识产权转换难,不具备知识产权的产品又难以有广阔市场,企业无法壮大,再次循环至融资难的问题上。理顺这之中的关系至关重要。

  2009年,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与北京银行签署协议,由北京银行拿出50亿元的资金总额,作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资金,扶持对象正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与知识产权的转化问题一并解决,应该说,这样的方式才算“打通了任督二脉”,有助于一个良性循环的形成。

  第三,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尤其需要企业主自身意识的提升。

  营销环节的欠缺,直接反映出的是企业决策者素质的欠缺。多数中小企业主并无专业知识,素质的提升多受限于客观条件。但30年过去,这些家族企业多数已经换了“二代掌门”。他们从背景知识上已经比前辈完善很多,这一代人欠缺的是韧劲与判断力。在获取知识相对容易的今天,谈提高企业决策者的素质,则最重要的是企业决策者的自我修炼——常具忧患意识并着力提升自我。

分享更多
字体:

滚动新闻其它文章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