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我的心做你的眼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4 12:45 来源: 经济日报

  “画面上出现了一只眼球,一滴水落了进来。镜头拉开,原来是男主人公马林生在滴眼药水。他穿着蓝色的工人服,发型是一九分的分头,三四十岁的样子。”随着电影播放,志愿者李瑶开始了今天的讲解,“镜头一转,马林生回到了自家的大杂院。他推着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买的菜,院子里挂着鸟笼,街坊在跟他打招呼。”

  她面对的是一群特殊“观众”,更准确地说,是“听众”。许多人并不看屏幕,他们或低着头,或轻轻转头,有的干脆侧着头,将耳朵对着李瑶,好像一台台敏锐的雷达在捕捉最细微的声音。

  类似的场景经常在红丹丹心目电影院上演。这是一家盲人电影院。说是影院,其实就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一面墙上挂着一台液晶电视,屋里放着40多把小靠背椅。每周六上午9点,不少京城的盲人朋友都准时来到这里赴电影之约。

  今天放映的影片是《冤家父子》,老北京胡同里的故事让“观众”们颇为“感同身受”。电影结束后,大家还热烈地交流起感受来。看得出来,他们彼此之间颇为熟稔,轻轻的一句话、一声笑,大家就知道是谁在说话。

  人群中,杨雪萍爽朗的声音格外引人注意。她今年57岁,4年前由于患病全盲。“这点光啊,就这样偷偷摸摸地离我远去了。”杨雪萍回忆说,“当时我特别暴躁,不愿跟家人说话,觉得生活都没意义了。”

  2008年初,一位盲人朋友带她来到了位于鼓楼西大街79号的心目影院。这一来,就再也舍不得走了。“听他们讲电影里的花草树木,我就觉得以前那个五颜六色的世界又回来了。”杨雪萍说,“而且这里这么多兄弟姐妹,大家来这里聊聊天,听志愿者讲讲新闻,我觉得我还没有跟这个社会脱节。”

  看完电影,聊聊天,盲人朋友们陆续离开,这个小四合院一下子安静下来。2004年,王伟力和妻子自费创办了红丹丹心目盲人电影院。“信息闭塞是阻碍盲人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王伟力说,“电影像一个取之不尽的博物馆,科技、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涉及,能为盲人提供大量的信息。通过讲电影,我们为盲人朋友补上了缺失的眼睛。”

  王伟力将心目电影院定义为提供“视觉讲述服务”,在多年的实践中他还摸索出了一整套服务标准:首先,要像导演一样了解这部电影,每部电影都要先看四五遍。其次,讲述画面要非常具体,而且要用盲人能够理解的方式,“红色,是像火一样,热热的;白色,很纯净,软绵绵的;直升机就像一把倒扣的汤勺,顶上有一个像电风扇叶一样的螺旋桨。”

  7年过去,影院已小有名气,每周都有不少盲人倒两三趟公交车赶来。但一年80万元的运营费用仍然时常困扰着王伟力。为了影院,他卖了车,用光了存款,甚至还向父母借钱。“大多数人对盲人群体了解不够,觉得盲人四肢健全、头脑清晰,能自力更生,国家还为他们修盲道、办培训班,做得够多了。”王伟力说,“其实,盲人获得的信息完全比不上正常人,连四肢残疾的人都不如。他们不仅需要盲道,更需要融入社会。”

  “我最大的梦想是看着心目电影院建到全国各地,只需要一间小小的屋子,一台电视,就能让更多盲人朋友体会到电影带来的心灵震撼。我愿意免费培训讲解员,但我现在做不到。”王伟力有些遗憾地说,“我们现在只能把讲电影的录音制作成光盘,通过电台播放。我期待有一天,盲人电影院能够出现在更多的地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