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保障房的故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5 09:45 来源: 经济日报

  近日,本报记者到陕西省西安市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围绕保障房建设话题实地采访许多保障房住户、工程建设者、政策制定者、资格审核者等一线工作人员,听到看到大量真实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喜或忧、或充满激情或存在困惑,记者略作记录整理,期望让读者看到当前保障房建设一线的真实画面——

  申裕民有点尴尬地微笑着:再不会因为没房住吵架了

  进入9月,西安的雨几乎就没停过。

  雨大,申裕民就更愿意待在家里。自从6月搬进新家,他最喜欢的事就是打扫卫生:拖拖客厅的水泥地,整整床上的被子,或者跑到卫生间擦马桶盖子。他还喜欢站在阳台上看景,虽然从二楼看过去,只能看到小区里一片不大的绿地。这个下岗17年、租房26年的中年汉子,太喜欢现在的家了。他有点尴尬地微笑着:再不会因为没房住跟老婆吵架了。

  房子是政府提供的廉租房,49平方米,小两居,位于西安城东北二环边的杨家庄。这里是西安市新建的大型保障住宅小区之一,名叫“泰和居”。全部完工后,能容纳4000多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住户。经适房每平方米3500元,比同地段商品房便宜2000多元。廉租房每平方米每月租金2.89元。申裕民现在一个月交141.61元,比市场价便宜800多元,比郊区租农房还便宜300元。

  申裕民是今年6月15日搬进来的。他盼这一天将近5年。2006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六,他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主任找到他,还带着4张表,说赶紧填,指不定就能分到房子。申裕民就一五一十地填表,“夫妻两人下岗、儿子未就业、人均月收入不到500元,无自有住房……”不过他老婆当时就断定填了也白填,因为“家里没关系,咋能碰上恁好的事”。

  后来,时间一长,两口子就把这事给忘了,他们仍然租住在乡下,卖烤串,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直到2009年11月,主任又跑过来,说下个月就要摇号分房了,他们才相信这事儿原来是真的。

  摇号那天,主任带队,申裕民一家跟街道其他8家申请户,早5点就来到现场。结果,这支队伍大获丰收,37%的中签率,他们竟然9中8。

  可申裕民却不幸落了空。媳妇当场就气哭了,回去后一天没吃饭。还是儿子的话起了效。

  25岁的儿子说,26年都等了,再多等一年怕啥。

  2011年1月6日,申裕民家第二次摇号,中了。

  搬家那天真热闹。姐姐送了新冰箱,妹妹送了套八成新的组合沙发。申裕民咬了咬牙,花1300元给儿子买了张床。侄女还找了辆面包车,把80多岁的老爷爷接来了。老人进门后,到每个房间摸了又摸,看了又看,流出两行老泪。

  申裕民现在有两大愿望:一是3年后自己还能在这里住下去。到时,社区、街道办、房管局会再次审核他的住房资格。二是儿子能尽快找个女朋友。小伙子从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只找了份临时工,坚持要工作稳定后再找媳妇。

  其实,申裕民心里明白,儿子是不想住在廉租房里娶媳妇。他觉得儿子这是有志气。中秋节时,一向不爱说话的儿子在饭桌上告诉爸妈:最多5年,一定要让全家买套经济适用房。

  齐西燕跟生气的孩子解释:妈妈干的是良心活,不能偷懒,妈妈多干一点,有些小朋友就能过得好一点

  齐西燕见过太多像申裕民这样的家庭。在西安市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办,她负责审核各个社区送来的保障房申请。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很光鲜的活。她说,你以为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申报材料大笔一挥,这户可以,那户否了?错!

  她要一家一户地跑,核实申请人收入财产;要张贴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审核;要组织社区专员交叉入户、开联席会打分投票;还要按要求不定期写汇报材料……

  尤其是今年全市保障房建设目标增加到8.7万套,比去年翻了两番,还放宽了申请标准,作为资格审核第一道关口的工作量简直倍数增长。已经40多岁的齐西燕要在2.7平方公里的辖区走一遍,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有时候,也会有熟人或者领导打招呼,请她多关照。她总是客气地说,好,只要符合资格一定办。但也不忘提醒,要是不够格就别申请了,因为从她这里往上报,还要三级审核三次公示,一旦被发现了,多丢脸。

  每天早7点离家,晚9点到家,一日三餐在单位,周六日很少休息。上初中的女儿怪妈妈在家时间少。齐西燕就跟生气的孩子解释:妈妈干的是良心活,不能偷懒,妈妈多干一点,有些小朋友就能过得好一点。

  不过,齐西燕有时候也嫌自己感情太脆弱。比如,一讲到半截巷社区某位孤寡老人,或者康家村社区某位残疾人,眼泪就会扑簌簌掉下来。她说,这些困难家庭最知道感恩,你帮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人家会感激你一辈子。上次,长乐社区一位老大姐摇到了廉租房,在现场给远在新疆的老母亲报喜讯。电话那头,老太太交代闺女,一定要给齐主任磕仨头!

  她盼着明年政府能盖更多的保障房,尤其是廉租房和公租房,户型小点、装修简陋点都没关系。她说,有间房就能有个家,有个家就有了生活的希望。

  杨长生觉得大家都是老百姓,得理解人家的心情,房子建得好,谁住都放心

  杨长生就是个盖房子的。他盖了一辈子房,再过俩月,就要从陕西三建工程公司光荣退休了。

  这位老资格的塔吊司机早已记不得盖过多少房。在工地休息的时候,他喜欢一边抽烟一边向年轻人炫耀:北京西站知道吧,省体育场知道吧,咱盖的……

  但盖保障房,还是生平第一次。老杨发现,公司现在商品房盖的少了,保障房却越来越多。有经适房、限价房、廉租房,还有公租房。至于这些房子有啥区别,他弄不清楚,也不想弄清楚。

  他总觉得公司盖保障房可能会赚得少一些,所以认为这次是作为国企做贡献来了。身旁的工友却立刻反驳:你以为这房子没人盖,政府的项目,钱多得很,争着抢哩。

  杨长生不知道工友说的对不对。但凭借30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房子用的建材不赖。比如,钢筋大多用16号(直径10毫米)甚至18号、混凝土都是大厂生产的C35(指抗压标准)——这些甚至超过了之前干过的某些高档小区。

  还有那个名叫康宗敏的老头,那个监理公司派到工地上来的工程总监理,整天带着五六个人在工地上转悠,一会儿查脚手架、一会儿查钢筋、一会儿查防火材料保温材料,眼睛刁得很!

  他每次笑话老康苛刻地像“地主老财”,老康就瞪着眼冲他嚷嚷:监理是要负一辈子责任的,真出了事,你良心上过得去吗?

  可老杨还是觉得老康太较真:终身负责的又不只你一个,还有勘察、设计、建设、施工队呢,也没见谁天天把脸拉那么长。当然,他也承认,关把的越严,房子质量肯定越好。这些年,由于监督的严格和程序的健全,像“瘦身钢”、“漏水泥”这些偷工减料的伎俩,已经基本看不见了。

  倒是常看见一些已经摇到保障房的人,会迫不及待地拿着卷尺到工地量房子,提前盘算日后怎么摆家具。他们还会问老杨:这房子啥时候能盖好、质量咋样。老杨就回答,快啦快啦,保扛8级地震。那些人听后,脸上乐开着花离开了。老杨说:都是老百姓,得理解人家的心情,房子建得好,谁住都放心。

  李耀华担心的不是资金、土地或者质量、工期,而是今后的管理和长远政策设计

  李耀华现在要熟悉国土、规划、建设、财政、发改、环保、交通、民政等十几个部门的工作。在西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干了近20年,这位业务骨干感到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主要是忙。尤其是跟上世纪末那几年相比,简直像换了个单位。那时候,房管局管理的公房拆的拆、卖的卖,每年新建的保障房数量有限,并且主要是经济适用房,靠开发商就基本搞定了。但这几年,保障房建设任务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尤其是今年,简直是“排山倒海”。他列出两组数字:“十一五”期间,西安市5年建了2.4万套廉租房和770套公租房,而今年一年就要建1.41万套廉租房和3.7万套公租房。

  干活的内容也变了。过去主要是房屋维护、管理收费,现在,无论是拿地、拆迁、规划、设计,还是招标、施工、监督、管理,都要参与。而且一环套一环,套着数不尽的琐碎事。

  征地很麻烦。有次到市郊某个村谈补偿,发现动迁户一晚上把地里插满了小树苗,密到脚都踩不进去;还有人把院子改成客厅,把猪圈改成4层……

  部门协调也不易。各部门都有道理,但事情总是不好推进。有时为了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开八九次协调会。

  还有就是有些媒体“瞎捣乱”,不采访就乱批评人。拍张照片登出来,说廉租房小区里住着开宝马奔驰的老板。一调查,发现有的是给老板打工的司机,有的是隔壁商品房小区的来这边蹭车位。

  不过,他也认为媒体监督是好事。就像放大镜,能把那些脏东西照出来。他甚至会按照领导要求,每个月主动将各区县进度排名交给媒体曝光,让那些消极怠工的尝尝舆论压力。

  李耀华估计明年的任务会更重。按照市里规划,“十二五”时期,要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33万套,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不同于某些媒体的说法,他担心的不是资金、土地或者质量、工期,而是今后的管理和长远政策设计。简单说,就是确保让该住的人住进去,不该住的退出来;确保投入最节约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

  他说,保障房工程,盖房子才算开个头,盖完之后怎么管、怎么用、怎么分,才是大学问!凡事得一步步来,国家现在给了大原则,他们正抓紧调研,结合实际细化分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