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女人看清女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1:1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即将上映的爱情片《爱封了》打出的宣传口号是“看清男人”,但它更深层次的潜台词是“看清女人”:女人究竟在找什么,要什么,以及喜欢什么

  徐佳 崔润芳

  “看清男人”是即将于10月13日上映的中德合拍爱情片《爱封了》打出的宣传口号。它虽然不足以代表电影的全部内涵,却自然地将观众群一分为二:男人和女人。

  媒体首映场后,男记者皱皱眉头,叹“难以接受”;女性观众则笑逐颜开,赞“很是过瘾”。

  “我的电影没有刻意把男性排除在外”,导演唐丹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但作为一名女性导演,她的确为电影注入了一种女性视角。弟弟告诉她,“我非得去看这部电影,看看你把男人拍得多不堪。”

  《爱封了》的故事很简单。20多岁的重庆送花女孩玲儿偶然认识从柏林来渝的华裔商人余广浩。两人相聚一天后,余广浩回柏林。作为分别的礼物,他送给玲儿一部苹果手机,两人就此开始了一段缠绵的网络电话恋情。但当玲儿飞到柏林想给“男友”一个惊喜时,他却千方百计不愿露面。

  唐丹对节奏的把控力非常强,使得影片结构严谨、叙事流畅、情节巧妙。电影故事从重庆开始,经由柏林的两天行程,到重庆结束。热辣辣的重庆,冷飕飕的柏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性格在女主角的扮演者江一燕的心里互相较劲、冲突。

  “这其实是一部公路片。可以视作女主角无处安顿的心灵的一段旅程。”唐丹如是说。

  现代剧本

  “这部电影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改编的。”唐丹直言不讳。“玲儿在柏林寻找男友的过程中被警察抓、没有带护照、带狗上街遛弯的时候被人查问等,都是我的个人故事”。

  唐丹,重庆人,19岁便以交换生的身份从“川美”去到科隆,开始了15年的旅德生活。从科隆艺术学院里的油画专业毕业后,她考入柏林电影学院导演系。在《爱封了》之前,她曾拍过两部剧情长片。其中,《果果的秋天》曾在中国上映,并入围柏林电影节儿童竞赛片单元。

  从火爆的重庆只身前往质朴的柏林,不安和无助曾促使唐丹选择躲进一个男人的臂膀,最后上演的却是自己一人去做流产的结局。在柏林电影学院求学时,她写下了《爱封了》的剧本,希望用镜头记录下自己蜕变的过程,用影像表明女性重生的态度。

  在唐丹的印象中,最令人耳熟能详的一部中德合拍片是张静初主演的“中国版辛德勒”故事——《拉贝日记》。“这个故事我不喜欢,那是西方人的观点,在他们眼中,中国人的形象是需要被拯救的。”她一直想拍一部具有现代气质的影片,告诉德国人这才是现代中国人的真实形象。

  拉投资的过程远比想象中的困难。“我花了三年时间去了不下50家电视台和公司,说服他们拍摄该片,但都遭到了拒绝。”有人告诉她,德国人不会对此感兴趣的,因为《爱封了》讲的是一个关于少数群体的故事。直到5年前,她遇见了欧洲著名编剧、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沃尔夫冈·科尔海斯,事情才有了转机。

  有一次,科尔海斯来柏林电影学院讲课。课间,唐丹发现这位同学们眼中难以接近的老头很无聊,便给他买了支冰淇淋,顺便谈起这个故事。“没想到他一听就感兴趣”了。科尔海斯成了唐丹的合伙人,这部电影因此有了上映的可能性。今年5月,《爱封了》在德国主流院线上映,由于反响甚佳,如今仍未下线。

  但剧本的写作过程却异常缓慢。寻找男友的桥段冲突迭起,但唐丹却苦于没有合适的结尾。有一天与科尔海斯一起讨论剧本,他问,“丹,你要是被一个男人欺骗了,会怎么办?”她笑说,那就给他一刀。老编剧如获至宝,最终的完成剧本,就是从这一刀开始的。“这个男人不会死,因为刀子很小,但他的惊讶多过疼痛。”

  双城气质

  剧本、编剧和导演的跨文化背景让《爱封了》天生带有一股双城气质。影片一开头,穿着Versace红裙的玲儿从五星级酒店走出来,她骑上了“小电驴”,穿过嘈杂的街区,回到了拥挤破敝的旧楼,换上了可笑的小丑服装。这不仅表明了她的身份——一名“送鲜花的小丑”,也暗示了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底层。

  “活在同一个城市中的人贫富悬殊很大的,从酒店到住处这短短的一两分钟的车程,代表了中国现代城市的地理地貌。”唐丹解释。关于重庆的18分钟影像永远是五颜六色的,在爵士乐的伴奏下,舞厅、火锅店、游戏场的画面频繁切换,传递出一股嘈杂、喧嚣的气息。“玲儿来自现实的中国,她的性格塑造在这座城市完成,爱情观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镜头下的柏林则是冷色调的,连背景音乐也换成了中国民乐。“初次去德国的时候,一下飞机就觉着周围特别安静,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所以也希望给玲儿带来这种理性和安静的感觉。”玲儿语言不通,环境陌生,在寻找男友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需要去闯关。“这个时候就会想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到底是干吗来了。所以,这是她的心灵慢慢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

  在两种相去甚远的城市气质的交融下,整部影片也对现代男女关系进行了一次细致的梳理。其中导演采用了许多隐喻的手段。比如,小丑隐喻男人,“因为小丑这个符号既是悲剧性同时也是喜剧性的”。比如那条与玲儿和谐相处的狗,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性远胜于人和狗。

  最重要的隐喻对象则是那部苹果手机。影片中的剧情很多时候就是靠“苹果”的诸多强大功能,如地图搜索、语言翻译直接推动。“苹果手机代表了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影片的英文名干脆就叫“I Phone You”。而中文片名里用“封”而不用“疯”,则对应了手机的“信息”功能。

  “现代人对待感情都缺少真实的交流,苹果手机代表的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其实就是虚拟社交。”玲儿和“男友”的感情靠手机维系,随即带来的问题也在她前往柏林要求“见面”后显露无遗。

  这当然不仅仅是一部“看清男人”的电影。它有更深层次的潜台词,“就是看清自己。女人究竟在找什么,要什么,以及喜欢什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