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东生:三十而励迈向新里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6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孙燕飚
1981年,惠阳地区电子工业总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录音磁带。这个当时注册资本仅620万港元、不到300名员工的小企业,不仅是中国最早的12家合资企业之一,也是今天TCL的前身。
在随后的20多年里,TCL快速成长,不仅成为中国彩电、手机巨头之一,而且TCL集团还在2004年在深交所实现整体上市,之前旗下TCL多媒休和TCL通讯早在香港上市。作为TCL创始人、TCL集团董事长兼CEO的李东生,如今早已经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领袖”这些数不胜数的荣誉中走出。
经历了过去国际化的磨难与历练,经过鹰之重生和国际化涅槃,TCL的主要业务TCL多媒体、TCL通讯都已经上升到全球排名第七位。在TCL集团成立三十年之际,李东生思考的是,如何“成为受人尊敬和最具创新能力的全球领先企业”,如何将TCL打造成中国制造企业的百年老店。
《第一财经日报》:回顾TCL集团30年的发展历程,请问您最大感觉是什么?
李东生:TCL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成立之初,我们对市场经济、国际合作基本上没有概念,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经验,就是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公司成立之后,没有人管你饭吃,有一个国有的牌子,但是没有钱,得自己找饭吃。
但改革开放外商带来的企业管理的观念为TCL未来成长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也培养了整个管理团队适应市场竞争的基因。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还要高效率地运作,一定要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这一习惯一直影响着TCL的整个发展过程。
《第一财经日报》:在TCL集团30年发展史中,国际化并购曾给TCL集团造成最疼痛的伤害,但也是今天TCL国际化成功的基础,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当时所遭遇的困难?
李东生:2004年国际并购的确给TCL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并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我们始终坚定地认为,国际化这一条路是我们必须要走的,因为成功的企业都是经历国际化的,在我们产业里面无一例外。
索尼和三星在发展过程当中,也曾遭遇困难时期。比如,三星在1997、1998年连续两年亏损,亏损额度也很大,这也是快速国际化扩张的后遗症。那两年困难期的洗礼,让TCL建立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一个企业经历这种挫折后没有倒下,企业的免疫力会提高,有利于我们未来迎接更大的挑战。
《第一财经日报》:今天TCL基本上已成为一家国际化企业,您对国际化市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未来最大的挑战又是什么?
李东生:企业想保持领先的地位,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野、高层次的战略能力、全面的管理能力和组织架构的搭建能力。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包括和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涌现出一批有着清晰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新一代领军企业。当市场资源调配的能力越来越强时,战略的优势很容易被释放出来,快速拉大和对手的差距。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而战略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十年将会进一步凸显。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然形成,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体制下,没有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之分,只有成功的公司与失败的公司之分。2009年的金融危机、今年的日本大地震、利比亚的政局动荡让所有人意识到,世界上其他角落发生的故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未来10年,应该属于战略驱动的十年。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在新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的转折点,未来的十年将是战略制胜的关键时刻。为此,TCL集团新近完善了立体战略价值模型和目标,来提升自身“三个能力”(工业能力、技术能力、全球化运营能力)的建设。工业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技术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球化运营能力则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所有产业基本都进入产业链竞争时代,而且跨界融合的作用越来越强,请问中国制造企业应该怎样打造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李东生:在我看来,支撑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有三大动力:第一,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第二,新型支柱产业的形成;第三,消费的爆炸性成长和互联网革命的结合,带来商业模式的突破和服务经济的高速成长。
首先,塑造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就一定要抓住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的重要机会。过往中国彩电工业饱受缺芯少屏之痛,TCL从2009年开始,着力向产业上游转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TCL集团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工厂建成投产,TCL打破平板上游产业链中一道道重要的技术及利润屏障;今年8月,总投资达245亿元的深圳市第8.5代线项目正式投产,将改善我国液晶彩电产业核心部件对外依赖的现状,促进中国液晶彩电产业链的形成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企业通过产业创新,形成新型支柱产业,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循环。下一个10年,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全新的大型支柱产业,比如可再生能源、环保回收、基因工程等行业。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在这些领域的矛盾更加突出,对新技术的需求将极为旺盛。
第三,中国企业要提高全球竞争力,要抓住消费的爆炸性成长和互联网革命结合的重要机遇,带来商业模式的突破和服务经济的高速成长。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互联网革命的不断深入,将给中国企业在零售、服务等领域的模式创新提供持续的动力。未来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塑造,一定是要站在上述三大环境角度考虑:一是产业环境,即产业战略安全;二是技术环境,要迎接技术革命;三是国家环境,即社会责任担当。要迎合这三大环境,吻合国家之需,顺应社会发展之势。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首批国际化中国企业,请问中国制造企业的未来使命是什么?
李东生:过去10年中,韩国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崛起,特别三星、LG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崛起,正是以“社会责任担当的魄力、迎接技术革命的能力、成为国家产业战略屏障的潜力”为前提,才成为韩国主导下的产业支柱。借鉴韩国工业崛起的经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潜力作为家电业的推动力,在迈进规模的前提下,进入国家战略发展的基本框架。
我们有理由相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未来的全球领先企业将是使命驱动,愿景引领,有清晰的战略、强大的文化和扎实的管理的全能型选手。这样的企业将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中国企业的希望,也是百年老店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