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勇担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07:25 来源: 经济日报核心阅读:几十年来,西藏的电网一直是独立运行的“孤网”。去年8月,“电力天路”开工兴建。这是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生态环境最脆弱、施工难度最大的输电工程。工程交流线路东起西宁,西至格尔木;直流线路由格尔木至拉萨,全长1774.2公里,总投资162.86亿元。工程建成后,孤独的西藏电网将与全国大电网联网,彻底解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瓶颈。目前,直流联网工程已初步完工,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带电试运行。
近日,记者从拉萨出发,驱车1200公里到达格尔木,用5天时间探访了这条跨越雪域高原的“电力天路”。
从拉萨沿青藏公路一路向北,便进入了辽阔的藏北高原。这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天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经常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承担“电力天路”第8、第9标段施工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个高原施工奇迹。
在位于那曲的工程指挥部,记者遇到了瘦瘦小小的项目部一队队长王永刚。去年冬天,他负责的任务区有一处海拔5000多米的山地。刚下过雪,车上不去,骡马也上不去,他和几名战士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肩抬背扛,把30多吨的砂石料运上山顶,保证塔基浇筑如期完成。
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给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项目部总工程师韩慧对记者说,“由于土质疏松,挖塔基时经常遇到塌方。很多时候眼看就要挖好了,突然周围就塌下来了。有时挖一个坑会遇到两三次塌方,把人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韩慧是项目部惟一的女兵,性格开朗喜欢开怀大笑,讲起遇到的困难也是轻描淡写。她说,领导为了照顾她,原本安排她去了另外一个工程项目,可是她找领导软磨硬泡,终于上了高原。“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且青藏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的前期工作我也参与了。能完整参与这个工程建设,是我梦寐以求的。”韩慧笑着说。
测量队长徐志明不善言谈,工作起来特别专注、倔强。他负责的定位工作,对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承担复测任务的250公里标段中,他每天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去年,进入10月以后,气温骤降到零下,经常是“早上刮大风,中午下暴雪,晚上落冰雹”。为了让仪器正常工作,他总是把仪器包裹在衣服下,紧紧搂在胸前,用体温温暖仪器。韩慧告诉记者,一次,在测量一个定位点时,徐志明报上来的数据和图纸上有很大偏差。她让徐志明修改,但小徐坚持说自己的测量是准确的,两个人差点吵起来。最后,经过反复核实,证明徐志明的测量是准确的。“我测量的数据,就一定会对它负责!”徐志明的言语简单而坚定。
因为施工线长,工程量大,工期又紧,二总队每个官兵都“一专多能”。驾驶员汪平不仅要开卡车,还开吊机,“这样从运输塔架进场,到塔架组装,我一个人就能顶俩人用,这在我们队里是常态。”汪平说对记者说,他从去年8月进工地,一直没有回家,过年还坚守在工地上。他说,这还多亏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高原施工,不仅是对人的考验,也是对设备材料和施工技术的考验。为了保证极低温度下的工程质量,官兵们发挥创造力,想了许多办法。在位于林周县的拉萨换流站,项目部主任马建荣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和技术骨干们首创的冬季施工暖棚搭设保温法:“在浇筑好的混凝土框架外,用钢管和帆布搭设了一个大空间暖棚,在暖棚里用18个直径1米的火炉进行24小时加温,保证暖棚内温度始终不低于10摄氏度。浇筑好的混凝土用两层电热毯和一层棉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一路走来,记者看到,每一个施工点都悬挂着这样的标语。口号写在墙上,更深植于每一位官兵的心里。
青藏公路、格尔木-拉萨输油管线、兰州-西宁-拉萨通信光缆,编织成祖国内地通向雪域高原的交通、能源、信息“血脉”。“电力天路”的开通,将为这条血脉注入一股更加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