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著名书法家郭建勋先生在千年古刹云居寺举行收徒拜师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7 10:15 来源: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北京 2011-09-27(中国商业电讯)--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使这一艺术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协副秘书长郭建勋先生收徒拜师会在千年古刹云居寺毗卢殿隆重举行。此次到现场拜师的弟子中有不少已经在艺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有了相当的影响力,他们当中有的在大学里任教授的老师,有的是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多次参加国内各种大展,还获得许多奖项。


    郭建勋,1953年生于北京,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多年来临帖习书,“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四十余年的苦乐甘甜,终于在书法艺术的殿堂内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涉猎了真、草、隶、篆等不同书体,并且他在各类书体的驾驭和把握上均有较高的造诣,他称得上是一位综合实力雄厚,不可多得的书法奇才。现任北京北海诗书画院院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国际艺术家学会会长,国际书画英才杂志社副社长,中华书画协会副主席,北京根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大众科技报创新栏目艺术顾问,北京观赏石协会副会长、北京观赏石商会副会长。

 
    郭建勋先生在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上,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他告诉笔者:书法艺术是一种求变化的艺术,是“乾坤相对、坎离相生”。从笔法上看,书法艺术拥有“浓、淡、枯、润”四种笔法;而从境界上则可分为“俗、精、神、魂”四个层次。书法艺术的风格是多样的,书法家既要注重自身风格的锤炼,同时又不能离开书法艺术本身的特点去盲目的追求个性。郭建勋先生把书法创作分为“求平正、平平正、求险绝、回平正”四个阶段,创作时他追求书法艺术的建筑美、对称美、威严美和意境美。

    郭建勋先生说:书法艺术中蕴含着中国儒家的哲学思想。从中不难发现老子所说的“阴阳”对比关系,其变化随处可见。比如楷书讲究端庄之气,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榜书拥有庙堂之气,富厚重之感;草书追求的是山野之气,重在飘逸之感,求变化,求章法,要求局部协调;篆书和隶书推崇的则是金石之气,好的作品应该由心而生,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拥有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之美。

 
    郭建勋认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从远古来,是世界艺术中最高级的一种形式。他之所以坚持雅俗共赏、平和简静、神逸流美的艺术观念,正是因为他对中国的艺术观念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现场向郭建勋先生拜师的弟子是中央党校赵若玉、团结报王志新、顺义天竹镇政府李连江、河北省承德市书法教师霍文祥。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市书法家协会30余人到会祝贺。

    作为见证人的云居寺果坚法师对郭建勋先生喜收弟子表示衷心祝贺,并对众弟子提出希望,勉励弟子们既要学老师的艺品,更要学老师的人品,要虚心学习,戒骄戒躁,深刻领会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内涵,通过向老师学习,把传统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作为老师的郭建勋,这天更是神采飞扬,他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四幅书法作品亲手赠与爱徒,希望学生们不要局限于师徒这个小圈子里,既要向他学,也要向其他大师请教,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人品、艺品得到提升,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 王志新代表弟子们发言,决心向老师学德学艺,师兄弟之间精诚团结,为弘扬祖国的书法艺术而共同努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