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文革的血泪亲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张滨
印象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高考填志愿时,哥哥有一个“插友”叫陈文,已经在兰大外语系78级就读,劝我报考兰州大学。我说文科还是报北大吧?没想到,他考虑了一下说:“你知道刘冰吗?刘冰是兰州大学的校长,在兰州大学读文科也会有希望的。肯定会有的!”“就是1975年上书毛主席的那个刘冰吗?就是那个受邓小平偏袒而得罪了‘四人帮’的清华领导吗?那么有眼光、有胆略的人成了兰州大学的校长?”说话间,兰州大学在我的眼里,顿时和清华一个水平了。现在看,我当时的思维方式不免有些幼稚甚至滑稽,但也就是这样历史地选择了兰州大学。
入学之后,作为当时4000多名在校生之一,见到校长的机会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开大会、听报告的时候,或者说多闻其声、少见其人。刚住进了新落成的5号宿舍楼,同屋混住的一位庆阳籍学长对我说:“你们新生有福气,刚来就住新楼啊。——这个楼不简单,走廊楼头里的水房都是校长亲自到工地视察,发现水房施工不合理,当场坚持让改的。刘校长人特别好、特别替学生着想。”
那时,刘校长亲自批准了“兰州大学蓝天丝绸之路考察队”骑自行车考察河西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活动,专门调用大小车辆、拨付了一万多元经费并开具了省政府的介绍信为学生的集体活动开路。现在回想起来,有那样的坚实保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多么的不易。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幸运地得到了刘校长亲笔题名赠予的两个版本的回忆录而得以认真研读和体会记录在书中的这个重要历史地点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中的人和事,或慷或慨、或醒或悟。
智慧
在书中可以读到刘冰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和组织下做党政以及教育工作的个人历史脉络。
他从不满17岁奔赴抗战初期的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开始,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经风雨、历沉浮,勤奋工作、努力思考积累了人生的智慧,支撑和延续他不断成长为一个青年工作者、成为清华大学这个重要高等学府的教育工作和管理者,1979年主政兰州大学之后,又担当起集省级地方教育、政府、党委于一体的综合领导职责的重要人生历程。他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修订版)的《序言》中强调,在清华的工作经历中向蒋南翔同志学习、向教育管理的实践学习,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政策策略上以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队伍为目标,做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清华大学这个海归俯拾皆是、大师遍地繁华的环境下,他是“土包子”管理高等学府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也是新领域里的党的工作者。
这段经历形成了他赞成并坚持“两个估计”的思想观念,也对迟群、谢静宜之流在清华的倒行逆施产生了天然的反感。“红与专”方法的有效性、“两个估计”观点的正确性,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真谛,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清华在那个年代培养的学生在当代中国担当第三代、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角色为此作出了历史的脚注。
勇气
《风雨岁月》是刘冰同志对个人经历、也是中国历史的真实描述。仔细研读,作者在国家的特殊历史阶段和事件中个性和党性表现淋漓尽致地跃然纸上。大凡在历史描写和心灵展示的真实、公正方面,直面他人已经难能可贵,坦诚解剖和分析自己的勇气更然可嘉。
在上世纪90年代著书的时候,刘冰曾说“今日我已无须再为20年前的自己辩诬和诉苦了”,但书中仍可以看到刘冰同志依然袒露出在过去的岁月里具有的忠于党和毛主席的赤诚之心,对同志和组织充满感情的赤子情怀,以及对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为的真实描写。阅读这本回忆录,不仅能够看到他崇敬领袖、追求真理的思想真实和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个性真实,而且也能够看到他严格遵守党性原则、组织程序的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坚定果敢又灵活处事的个人素质。
读这本书留下的印象里,富有理性的政治思考和斗争技巧固然深刻和有益,个人遭遇中的血和泪却令我动容动心,因为它蕴含着作者的人品和情操。掩卷静思,党的生命力植根于这样的党员个体,党的事业繁荣集成于这样的个人奉献。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
刘冰:河南省伊川县人,1921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1956年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工作长达22年。1978年调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79年并任甘肃省副省长。1982-1986年先后任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兼秘书长、常务副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以后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