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金融改革要谨慎,更要开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本报评论员王义伟

  前几天到西安参加第二届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论坛,就当前形势下的金融问题,和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笔者在研讨会上谈了三个开放的问题。

  话题的由来是西安想成为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把原来的浐灞金融商务区更名提升为西安金融商务区,意欲连接东部、辐射西北。与会的专家,虽然大多数对此乐观其成,也有人谨慎地表达了些许的担忧。

  笔者觉得,金融是个很敏感的话题,离不开大环境,大环境的改变才能带动小环境的改变。西安的想法还是很实际的,当地人并没有想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他们只是想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大环境不变,区域性金融中心从何而来?而大环境的改变,在笔者看来,要做到三个开放。

  第一个,对内开放,就是对民间金融的开放。这些年地下金融活动频繁,非法集资屡屡出现,监管部门很头疼,可能更加不敢放开民间金融。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你不开放,它的地下活动更活跃,更容易出问题。你开放了,加强监管了,应该会越来越好。

  第二个,两岸金融业的互相开放。就两岸20多年的经贸交流来说,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开放,是不成比例的。目前台湾只有6家银行被批准在大陆设立分行,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大陆也只有几家银行到台湾设立了办事处,连分行都没有。

  第三个,人民币的对外开放。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大概在2008年之前,经济界讨论还是非常热烈的。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个话题变得非常敏感。金融危机使一本书畅销了,这就是宋鸿兵写的《货币战争》。这本书现在已经写到第三部,副标题是金融高边疆,其中提到因为人民币没有完全开放,它是半封闭的,所以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货币战争》第三部我没看完,也没有仔细看,所以不太清楚宋鸿兵对人民币对外开放到底持何态度。笔者觉得,人民币的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一定要开放的。中国的金融,对内也好,两岸也好,国际化也好,开放是大势所趋。

  当然,上面提到的对民间开放、两岸开放、人民币对外开放,短期内都不可能有明显的进展,一方面,国际经济继续动荡,另一方面,笔者觉得,监管当局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开放到那个程度。

  还有第四个开放,是有可能取得进步的,那就是中央部门对地方、对机构的权力下放和开放。

  当然,要想中央有关部门对地方放权,是很难的。有的中央部门,拳头攥得很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证监会。笔者之前曾写过不少文章,批评证监会的权力太大,高度集权,应该下放。证监会,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监督、执法,一家公司能不能上市,应该由证交所说了算,但是,中国所有的上市公司如果想上市必须跑证监会,这个权力没有下放。这几年,证监会曾经放出风声,要将上市的权力下放到证交所,后来又没影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方面是中央机构的权力部门,他们把权力把得比较紧。但另一方面,中央机构对下的放权是一个大势所趋。事实上,有些地方的所谓开放,就是向中央要政策,说我有我的特色,我有我的优势,希望有一个开放的区域,这样就发展起来了。

  回到本文的开头,西安要想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从这个方面想办法,就是向中央要政策。至于要什么政策,西安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以及难易程度来决定。

  面对有可能长期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更谨慎还是更开放,这是个问题。如果说对民间金融不放心,两岸问题马上台湾就要大选且等等看,人民币国际化还没有准备好,那么,对地方政府和机构的适当放权,从而激发地方发展经济、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