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风格定成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曹仰锋
什么是最佳领导风格?什么样的领导风格能够为组织带来卓越绩效?这是领导力研究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者们就开始了对领导行为和风格的研究。时至今日,领导者的最佳领导风格及其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依然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认识领导力这头大象的“整体”,我们必须先认识和理解领导力的“局部”。目前,有六种影响较大的领导风格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魅力”(charisma)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礼物”,其最早被应用在基督教的《圣经》之中,表示一种圣灵、神秘的精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最早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并利用魅力型领导理论来解释和研究社会政治领袖。1977年,组织行为学家罗伯特·豪斯将魅力型领导理论引入到商业组织中,并据此提出了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
这种领导风格的核心在于领导者拥有“魅力”这一特殊的品质。魅力既可能是存在于领导者身上的非凡品质,也可能形成于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关系之中。魅力型领导者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角色模拟、形象塑造、展示非常规行为、印象管理、价值观引导、描绘吸引力的愿景、树立角色榜样等。
众多的研究表明,领导者的魅力型领导风格对下属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下属对领导者的认同,能够对追随者产生特别的吸引力,并引导追随者实现领导者的目标。
变革型领导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1978年,伯恩斯在对政治型领导人进行定性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领导过程应包含交易型和变革型两种领导行为风格。在此基础上,巴斯于1985年正式提出了变革型领导行为理论。目前,关于变革型领导的研究占据了领导行为研究的中心地位。
变革型领导者的行为风格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维度:精神激励,即通过愿景与理想的目标激励下属;智能启发,即激发下属的创意与创造力;领导魅力或理想化的影响,即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塑造下属积极向上的角色;个别化的关怀,即对下属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关心。
大量的研究表明,变革领导是“领导和下属之间彼此互相提升成熟度和动机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可以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的高层次需要,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促使下属为了组织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并达到超过原来期望的结果。变革型领导者做事像教练、导师,更善于培养一种协同努力的氛围。在变革型领导的带领下,下属能够学会以双赢的原则思考问题,并且学会理解人、倾听他人从而创造出合力。
与变革型领导不同,交易型领导是基于社会交易的观点,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现实的契约行为。伯恩斯指出交易型领导是领导者和下属通过磋商达到互惠的过程,领导者与下属在最大利益和最小利益的原则下,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博士后、哥本哈根〈丹麦〉商学院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