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天宫”今日21时16分 至31分之间发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第三次会议研究决定,“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瞄准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窗口前沿发射,28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

  “天宫一号”飞行任务28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合练。这也是“天宫一号”发射前,按发射流程进行的最后一次综合模拟演练。

  合练圆满结束后,“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宣布,参试各系统准备就绪,技术状态冻结,待命发射任务。

  8时1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合练进入-3小时程序。参加“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空间应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空间实验室等各大系统完全按照发射实战要求,练指挥、练操作、练协同。

  另据透露,28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13时起,相继实施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至18时,450余吨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这标志着“天宫一号”发射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发射进入倒计时。

  解码

  “天宫一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突破了很多关键技术,也验证了很多创新尝试,这些都足以让它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

  生活工作空间15立方米交会对接的“班组长”

  “‘天宫一号’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主要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和组合体控制技术,二是作为空间实验室的雏形,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将来空间站的建设打基础。”张柏楠说。

  据介绍,“天宫一号”作为目标飞行器,首先要配合神舟八号飞船突破交会对接技术;而一旦对接成功,神舟八号飞船停靠关机,转由“天宫一号”控制两个飞行器飞行,这时又要考验其组合体控制技术。

  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是空间实验室的一个雏形,无论是现在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还是后续陆续发射的载人航天器型号,主要任务都是要验证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为将来建造空间站打基础。

  生活工作空间15立方米

  据张柏楠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我国第一个低轨道、长寿命的大型载人航天器,设计寿命为2年。整个飞行器分为两个舱,前舱实验舱是全密封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后舱则是资源舱,内置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和能源。实验舱密封的航天员活动空间有15立方米,较之以往的神舟飞船六七立方米的小空间而言,有了很大扩展,更加适合航天员长时间居住。

  交会对接的“班组长”

  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扮演着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的角色,就像一个团队中的“班组长”,始终掌控着工作进度和进展。当神舟八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开始搜寻和探索“天宫一号”的倩影之时,“天宫一号”就会相应地向对方提供引导信号,告诉对方“我在这里”,并始终给追踪飞行器提供引导信息。等到双方终于“敖包相会”,实现对接后,神舟八号飞船就将“大权”上交,安心地停靠在“天宫一号”身边,按照其指令和控制来飞行。

  这时,“天宫一号”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班组长”的职责,不仅要控制好自己,整个组合体的姿态和轨道也都要由“天宫一号”来统一控制,控制重量翻了一番,等于从轻装上阵到负重前行,无论是指令还是遥测,双方都要重新适应。

  试验空间站的“先遣兵”

  寿命末期将陨落指定海域

  “天宫一号”里有很多未来空间站会用到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大型控制力矩陀螺。据张柏楠介绍,飞船短期飞行靠发动机控制,中型卫星靠动量轮控制,而空间站这种大型空间设施则要靠力矩陀螺才能控制。此外,“天宫一号”应用的电池发电效率高达27%-28%,已经跟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在信息传输上,也改变了以往依赖地面的被动局面,转而依靠中继卫星实现更快更高效的通讯。

  在轨补加技术也是未来空间站的一个关键技术,而“天宫一号”将可以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充,其先进的金属膜壳储箱未来就可以直接应用于空间站的推进系统之中。

  寿命末期将陨落指定海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天宫一号”任务加强了对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防范。

  人类自开展航天活动以来,就不断产生空间碎片。目前可观察到的尺寸约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就有1.6万余枚,观测不到的更是难以计数。武平说,此次“天宫一号”任务,中国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了空间碎片的监测和预警;二是“天宫一号”采取了防护和规避措施;三是在其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指定海域。

  解码

  运载火箭

  与发射神舟载人飞船所使用的长征二号F火箭不同,承担“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的火箭有一个新名字:长征二号FT1火箭。

  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为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长征二号FT1火箭在整流罩、助推器结构、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了170多项技术改进。

  170余项改进“给力”“天宫”

  “这样规模的变化,相当于再研制一枚全新火箭。当年,‘长二F’由‘长二捆’改进而来时,其改动大概也就是这样的规模。”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说,“这些改变中,最吸引眼球的是火箭整流罩的变化。”

  整流罩位于火箭最顶端,火箭升空前,在地面起着保护航天器对温度、湿度、洁净度要求的作用;火箭升空穿过大气层时,整流罩又可以使航天器免受气动力和气动热损伤。“长征二号FT1火箭的整流罩头部呈圆弧状、流线型,可以进一步降低阻力,减小载荷,看起来也更漂亮。”荆木春说,“另外,它的直径也比以往要大,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箭整流罩。”

  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二号FT1火箭助推器的形状也由原来的椭球形改成了锥形。荆木春解释说:“这样可以加入更多推进剂,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

  助推器分离比“神七”多十几秒

  荆木春说,和“神七”相比,这次发射在飞行时序上也有调整。飞行时序就是从点火、起飞以后一直到入轨,整个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做了什么动作。基本的动作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是由推进剂增加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助推器分离的时间,比原来要晚一些,原来大概在140秒左右,现在要到150多秒了。整流罩分离的时间也比原来要推迟一些。

  解码

  神舟八号

  航天发射的“窗口”一词,是指允许运载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因此神八的发射“窗口”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神八”发射一点也不能推迟

  郑永煌介绍说,因为交会对接任务是两个航天器共同来组织实施的,就是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以后,将会建立一个对接轨道,到神舟八号发射时就需要考虑对接轨道的发射需求。目前采用的是共面发射技术,这要求飞船的发射窗口是零窗口,也就是说飞船要准时发射,不能出现推迟的情况。

  “‘天宫一号’的发射窗口宽度是15分钟,而神州八号发射要求零窗口准时发射,一点儿也不能推迟。之前大家也会注意到,我们发射会基本上准确到分,而‘天宫一号’发射后,神舟八号的发射则要准确到秒,这样才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的发射要求。”

  武平说,“神八”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组合体飞行约12天,择机第二次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结束后,飞船于1天内返回。

  解码

  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空间交会对接主要有三方面作用:一是用于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运行和维修;二是用于为长期在轨运行的空间设施提供物资补给、人员运输和空间救援;三是用于登月和深空探索等航天任务。

  首次交会对接有四大难点

  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

  武平说,与载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务相比,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4个方面的难点:

  一是技术要求高。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载人飞行器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

  二是新技术采用多。突破了运载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导技术,组合体控制和管理等技术。

  三是验证难度大。尽管做了大量地面仿真和验证试验,但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验证,尚需通过飞行试验考核。

  四是组织实施更为复杂。这次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整体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强,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多、决策点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关,在国际上已经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中,包括近期国际空间站的一些对接任务,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同样面临着高风险的挑战,为此我们做了艰苦的努力。一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对飞行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测试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二是对交会对接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三是针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分别制订了200多种故障预案,并加强了故障处置演练。综合新华社

  链接>>

  载人登月

  尚未列入政府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中国已经开展了载人登月的有关概念研究和综合论证工作,但尚未列入政府计划,也没有具体时间表。

  武平说,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后续任务规划是:第一,2012年底前,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飞行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第二,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第三,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本体质量60吨级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载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