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标兵、海尔集团公司采访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29 08:16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海阔凭人跃
——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标兵、海尔集团公司采访记
图为海尔的工厂现场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朱文达/文
打开电脑、输入密码、填写表格……9月13日,尽管时针已悄悄指向深夜,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青岛海尔质量保障经营公司质量体系总监李华强却仍坐在办公桌前,总结自己当天的工作。
他这种每天填写“日清”的工作方式,正是海尔质量管理的一种模式——OEC管理模式。
O代表Overall(全方位),E代表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事)、Everyday(每天),C代表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的汉语意思是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清理,并且每天都要有提高。海尔人将其提炼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八个字。
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
海尔的OEC管理模式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提升,也标志着海尔质量文化体系的形成。
1984年,海尔旗帜性人物张瑞敏,带着工人,一把大锤,砸了76台质量有问题的冰箱,砸出了一条海尔特色的质量创新实践之路。27年来,海尔先后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狭义质量管理阶段、从产品质量到体系质量的过程、从体系质量到市场链质量管理的时期以及从市场链质量到“保证期”质量管理阶段的质量管理变迁;27年来,海尔捧回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质量金牌,电视机、热水器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冰箱、洗衣机更是荣登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7年来,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0743项,稳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还累计主导和参与了61项国际标准、262项国家标准的起草。
“海尔创世界名牌,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早在创业之初,张瑞敏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这一理念。如今,在这一质量理念的引领下,已先后实施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海尔,正进入第4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朝着世界家电品牌第一竞争力的目标努力攀登。
别致的“头脑风暴”
一边聆听、一边记笔记,还一边分析。8月29日,每周一次的质量分析会如期在海尔洗衣机事业部举行,所有事业部中层准时出席。
这次的议题是讨论成品库的管理。
家电卖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货物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站在众多同事面前,青岛海尔洗衣机制造中心检验处处长郑晓峰开始“显差”(暴露问题)——针对近期成品库管理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暴露,供参加会议的人讨论。
紧接着,订单处处长张静上台进行“关差”(关闭差距)——剖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
一场关于成品库管理的质量问题头脑风暴迅速开始,一个半小时的质量分析会气氛热烈。
郑晓峰再次发言,对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点评。最后,凝聚了所有人质量智慧的“决议”形成,针对具体问题,有了应对的具体方法。
类似这样的质量分析会,海尔每个事业部、每一个产品,每周都会有。目的就是为了在“显差”、“关差”的过程中,提升产品质量。
“关差”,这个在海尔员工中才会使用的特殊词汇,实际上代表质量改进的一种措施。而不只是质量工作人员才参加的质量分析会,则体现质量在海尔管理层中的重要地位。每个事业部的中层要参加质量分析会,事业部的高层乃至整个集团的领导,同样要专门召开质量会议。
这,就是海尔著名的“誉殇自新”会议。
自2007年8月国内玩具因质量问题被国外市场频频退单事件发生后,海尔高层开始倡导这一会议,简言之就是一个针对产品质量问题的批评(誉殇)与自我批评(自新)的大会。
这是海尔集团级别最高的质量会议,也是中国企业中分量最重的质量会议之一——海尔全球质量总监王军亲自主持,董事局主席兼CEO(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总裁杨绵绵一同与会。参加会议的,还有海尔所有下属集团的一把手。
这是一个令很多海尔干部胆战心惊的会议,面子和虚荣心在这个会上变得一文不值。会上,海尔人会把整个用户的市场问题放大,把质量摆在第一位。海尔所有的质量管理人员的月度薪酬,都跟这个会议作出的评价挂钩。
集团老总亲自谈质量,“誉殇自新”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发现问题后能“破茧成蝶”,持续改进。难怪有的领导,即使在会上听到批评之声,也会非常高兴,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分管的工作,质量改进有了明确的方向。
神圣的“一票否决”
8月29日,当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质量总监周明立,如同平常一样,忙着手头的工作时,一条短信打破了平静。
短信是通过海尔的短信平台发到他的手机上的。
原来在当天的例行检验中,外观检验员发现一条生产线上的洗衣机产品出现了箱体和底盘之间闪缝过大的问题。
检验员迅速将情况汇报给了当值的检验班长刘玲玲,刘玲玲又立马把情况向检验处长进行了报告……
5分钟后,通过海尔的质量预警系统,问题以短信的形式,跃入周明立的手机。
问题出现,当机立断。周明立随即行使自己手中的质量权利——一票否决权,让有问题的生产线停线。尽管生产厂的厂长会非常不高兴——停线意味着会影响订单——但在质量问题面前,谁都只能无条件地服从。
接下来,就是一起分析问题,商量解决的办法,只要问题没有解决,生产线就会一直停线。
(下转2版)《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