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五时花六时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30 04:21 来源: 信息时报

  股灾说来就来。在外围行情已经止跌有所企稳的情况下,A股却丝毫没有弱势反弹或者企稳的欲望。与此前“外围跌则跟跌,外围涨则弱势跟涨或暂时不跌”的走法相比,A股开始了孤独的下跌“旅程”。自“红歌行情”于7月18日见顶下跌以来,53个交易日里,大盘(以深综指为例)跌幅累积已经接近19%(腰斩个股则比比皆是),而近日更出现了卖盘加剧、买盘稀少的局面,昨日则发生了大面积跌停现象,底在何处?谁都不知道。

  虽然眼下的下跌加速可以与长假“挂上钩”,认为是投资者避险情绪作怪。然而回顾近来关于市场下跌的各种理由,可谓“五时花六时变”,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首先是市场对宏观数据患上了恐惧症。笔者曾以“月月难过月月过”来形容,每月数据公布前后,投资者情绪不免波动。而近年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数据里绝少有好消息。当CPI节节攀升,行情演绎的是“通胀之下无牛市”;当CPI不断下行,关于经济衰退的言论又会风起云涌。于是操作变得左右为难。其实,经济数据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动态平衡如何取得,各种数据如何搭配才算“完美”?但目前投资者的心态已经有点唯数字马首是瞻的意味。

  其次是关于政策松动的期盼,眼下似乎很热切。实际上,在通胀抑制不下且此前超发货币过多的情况下,这种期盼有点不太现实。最终如果可以达到定向宽松,就已阿弥陀佛了。但定向宽松应该是与经济调结构相配合的问题,依笔者愚见,这与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一样,可能会嚷嚷多年却收效甚微甚至还要反复折腾的。因此,行情的前恭后倨,似乎缺乏理性成分。

  还有就是对外围欧美债券危机影响过分敏感。没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对国外经济依赖性超强的今天,境外的一举一动,难免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是,奇怪处在于,股市对外围危机的反应,总是比危机发生地更剧烈!A股从以前半封闭状态的毫无反应到现在的反应过度,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究其实,A股长期制度不健全导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使投资没法循理性途径弱市赚钱或者合理规避风险,这导致了投资者悲观情绪产生叠加效应。

  不过,悲观情绪的蔓延并导致过度反应正是熊尾的特征之一。至于熊尾还有多长?这又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投资者只能凭经验去判断,就市场面而言,那就是持续放量下跌或上涨并构筑某种底部形态。而在此之前,投资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观望,即使在长假前最后一天可能出现反弹,也不应受诱惑而轻举妄动。王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