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多声部的百年辛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1 03: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衣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鄂军都督府,一颗子弹忽然飞出枪膛;南北双方几个月的拉锯后,夹缝中的清帝退位;入关260余年的清政府关张了。旧历辛亥年间,诞生了亚洲第一个共和政体。一百年后,另一个共和国政权,将在全国范围纪念辛亥百年。

  共和国第六十二年,在学术界,辛亥革命不再是一个图腾式的符号。在中国共产党设立的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张鸣得知,他的新书又在几次半官方色彩的研讨会上,引起了热议。

  孙中山病逝的那个北京王府旁,书店里如张鸣的书一般“讲故事”的辛亥民国题材书籍,近两年持续热销。另有一些进入市场的书,亦通过组织宣传部门向各级官员推荐,获得不菲收益。

  临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日,各种主题的研讨会议正陆续召开,相关地方还拨付专门资金,在广场彩排体操似的庆典。台湾和大陆官方,甚至组建了一个协调两岸纪念活动的平台。围绕辛亥革命的思想争鸣,正激荡在赤县神州的上空。 

  历史的言说

  国庆节前一天,人民出版社内,一位副总编辑坐镇,整个总编室仍在加班。年初,出版管理部门重点立项的17部辛亥题材中,这家正局级的出版事业单位计划出版的图书,排号前两位。一本刚刚出库,一本要赶在长假后发行。

  张鸣的书已经销售大半年,经过出版方在北京一个多月寻找专家审查,在出版机构备案,这本书顺利出版,几乎没有删节。张在书中大谈清朝立宪等十年前还敏感的议题,“比较过去二十年,现在的确是开放很多,关键是人心的开放”。

  传统上说,辛亥革命历时83天。从黎元洪等人控制武昌开始,研究就已经开始。1912年,即已出版描写革命经过的史实著作。而到现在为止,对革命的研究刚刚百年,其中共和国60余年,带有显著的观念特性。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篇文章写道,“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但那是在1942年。

  辛亥革命50 周年纪念时,中共仍在提倡“双百”方针。第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召开。历史学家章开沅记载,有吴玉章、范文澜等全国各地学者100 余人参加, 提交论文40 余篇,讨论也非常热烈。

  在世界范围内,谈到辛亥革命,绕不开中共和它的始创,毕竟两者相距仅十年。辛亥革命发生后,毛泽东在湖南撰文呼号家乡独立,朱德等军事将领,陆续进入孙或其他军阀掌控的部队中。

  国民党元老的女婿、历史学家唐德刚1980年代在纽约退休后,夹叙夹议地写了一本《民国前十年》,其中一部分在大陆以《袁氏当国》出版,唐在各处对照映射了中共建国前后的历史琐闻。

  大洋对岸的光景大为不同。历史学家章开沅在辛亥革命研究综述中说,1979年以前,对辛亥革命的性质,长期只有唯一的官方叙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人们才发现海内外历史学者的论析差异甚大, 甚至相互对立。

  章开沅的观点是,由于文化政策波动,1949 年至1966 年这17 年期间, 历史学者实际可以比较认真研究辛亥革命史的时间, 充其量也不过只有四五个年头。1971年,辛亥革命60周年并无公开的研讨活动。

  多声部的百年辛亥

  代际的解读

  据章开沅的学生严昌洪不完全统计, 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以前, 中国大陆共出版有关辛亥革命书籍50余种,资料30余种,以知识性小册子为主。而1979年至2000年二十一年间,数量至少是其10倍。

  为革命风云裹挟的人性如白云苍狗,变幻不定。孙中山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南京电报往来,起初说袁世凯为“贼”,战事胶着后称之为“袁氏”,三月后即已成为“北京袁大总统”。

  经中共党史文献智囊们字斟句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决议和政治报告中说,中国百年来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同列为时代造就的“伟大人物”。

  后人评说重大历史事件,总是拘执于何种性质之争。在这种认识框架之外,北美、日本和我国港、台地区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是显学,恰恰在大陆失语的70 年代后期,成为国际史学界的热点之一。

  9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民国题材的著作,开始介绍在中共和同盟会等力量外,清朝保守力量,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甚至争论外国殖民历史的遗产。

  199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基本面转稳,出版管理部门并没有完全停止这种讨论。但专家观察到,在历史教科书等问题上,依旧保持着与政治决议的高度一致。“所以,教育体系下的学者,担心的是发表困难。”张鸣说。

  辛亥研究领域重要学者,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的金冲及认为,“中间分子”是时代的多数,平时在政治上比较沉默,当历史大动荡时又容易摇摆不定,应该引发研究者重视。

  事实上,这一观点本身源自于中共内部,有趣的是,金冲及写道,胡乔木和胡绳都有过类似的表述。

  一些青年学者近年来尤为活跃。中国社科院教授杨天石2010年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文说,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力的论证。

  精于该领域的学者彭剑撰文称,这场革命离一百年来的研究者太近,研判时容易受到现实政治及情感方面的干扰。

  年过八旬的金冲及也曾说,“我们这样年龄的史学工作者,可以说只是一些过渡时期的人……只能寄厚望于比我们年轻的史学工作者了。”

  辛亥的叙事

  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人士说,中共的两个历史决议和政治报告,仍是编辑这类题材的准绳,历史虚无主义一直为其警惕。在百年辛亥的重点项目中,主要是再版金冲及的著作,和另一位广东社科院老专家张磊的扩充作品《孙中山传》。

  金冲及的著作《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在二十年前已出版过一次,在该领域一直是史实性的重要文献。再版中引人关注之处是,收录了一则一万多字的代序言,来自金冲及在共青团中央的一次讲课记录。

  金仍然坚持教科书中的结论,但他强调中共与辛亥的关系。“历史事件是一步一步走的,跨出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中国的近代史就好像接力跑一样。”

  一位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说:“金冲及的著作是体现出革命的全面图景,而张磊则在过去著作基础上扩充修改近一半。”

  两部书的市场反应,如今还不得而知。如何让大众接受革命的叙事,一度是知识出版界的热门话题。

  国防大学少将金一南写作的一部党史,从去年畅销至今,在第一章就提到孙中山的困惑,尔后论及政权交迭的合理性。畅销军旅作家王树增的新作,是辛亥百年第三号重要著作,王也选择由孙中山这位“医生的叛逆”,开始叙说他心目中的1911年。

  一批被划入“民国热”的“体制外”作品,被一些学者质疑剪裁史实,缺乏立场。“很多东西他们也剪裁,怎么不能允许读者选择讲故事的方式,和新的观点呢?”张鸣说。

  相关题材的电影也将轮流上映。已上映被批准使用《辛亥革命》的电影,总导演成龙曾参加许多政府大型典礼,他亲自扮演黄兴,黄是孙中山的搭档,民国初创时任军事主管,亲自指挥了武昌保卫战。

  一方面,成龙加入了他个人好莱坞式的打斗片段。同时,黄兴还被塑造成坚定的反袁者。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不断争论,黄兴到底是否主张与袁妥协,一方认为黄坚决维护革命纯粹性。

  在黄花岗起义后,黄兴右手受伤,断去两指。当夜,他写了一封情况报告书,流传甚广,他在一封亲笔信中自陈,自己只能用左手写字。电影基本遵守了这个细节,也有少量镜头,成龙用右手握着手枪。

  人们还是有了更多的选择。张鸣说,他的书之所以顺利热卖,庆幸于出版社选在去年12月送审,“这是抢了下时间”。三个月之后,与辛亥和建党等重大题材加强备案有关的会议在北京召开。

  似乎已不必担忧蔓延的批评。“反正到现在,谁也没说不能再印。”张鸣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