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天宫”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1 05:40 来源: 东南快报

  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

  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13圈实施的。此前,在9月30日凌晨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北京飞控中心对其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使其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升至355公里。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近地航天器发射后,受高层大气阻力的影响,其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

  有关专家表示,进入在轨测试轨道后,地面人员将对天宫一号平台上的交会对接机构等各分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稳定性进行测试,还将利用搭载的有效载荷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活动。

  □相关新闻

  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开始自主运行

  记者昨日从中国航天员中心获悉,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已经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航天员进入“天宫”前将建立载人环境。目前,天宫一号暂不需建立适合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因此,维持氧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压力等指标的系统正在以无人方式运行。

  揭秘

  如何确保“天宫”能运行两年之久?

  如何让“天宫”精确地按照指定路线遨游?

  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发射升空后,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并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据了解,神舟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寿命只有6个月,而重达8吨多的天宫一号使用寿命要达到两年,无疑给研制团队带来巨大挑战。

  从神舟到“天宫”,从飞船到未来的空间站,飞行器要反复使用,燃料必须反复加注,这在中国航天领域是一项全新技术。航天科工历经10年打造的金属膜盒,作为天宫一号大型液体燃料贮箱的核心部件,能够容纳燃料反复加注、反复使用,为载人航天未来发展提供了动力的储藏站。

  大型液体燃料贮箱是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关键技术之一,而膜盒是该贮箱的核心部件,属国内首创,国际上也仅有少数国家掌握此项技术。航天科工所属南京晨光集团公司大型燃料贮箱膜盒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可反复加注、重复使用的技术目标,这项技术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飞船变为可以长期在太空运行的“工作站”。

  如何让“天宫”精确地按照指定路线遨游?

  天宫一号为什么能精确地按照指定路线遨游太空?也许有人说是因为有可靠的导航系统,有人说是因为有精密的通信系统,而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导航系统还是通信系统,只要与发出或接收信号有关的部件,都有一颗和人类一样跳动频率稳定的“心脏”——晶体元器件。

  晶体元器件是一种神奇的频率产生器,它最基本的原理是压电效应——石英晶体的形状变化会产生固定频率的电信号,通过频率控制手段,晶体元器件就更能大展拳脚,如同人的心脏一样,使用一个稳定频率为天宫一号的各个分系统提供信号源。

  据了解,航天科工二院203所共为天宫一号配套了1000余只晶体元器件。每个合格的晶体元器件,其原料石英振子需在20倍、50倍、200倍显微镜下过关,其加工环境更是要求苛刻:高于万级洁净度的超净厂房,至少经历3次的超声波或等离子清洗,连封装都需要高真空环境。

  如何确保“天宫”顺利完成交会对接?

  对接技术是我国载人航天活动必须掌握的一项关键技术。记者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获悉,天宫一号对接机构的研制之路长达16年之久,目前已成功申报20多项专利。

  据悉,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任务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资源舱结构与总装、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配套单机、总体电路分系统资源舱电缆网的研制任务。

  我国是除俄罗斯之外的第二个生产对接机构的国家。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共有118个传感器进行测量,5个控制器接发指令,上千个齿轮轴承进行力和运动的传递,通过14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进行动作,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组成复杂的、机电一体化的周边式对接机构,中间留有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这种活动部件多、传动链长、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必须有系统集成的工程化设计才能完成。

  此外,为了确保交会对接任务的万无一失,测控通信系统的软件硬件进行了全面更新,并首次使用第二代飞控软件。我国此前发射的天链一号01、02星现已组网运行,到时也将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提供测控通信保障。 综合新华社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