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 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8 07:07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牛娟娟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我国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环境进一步向常态回归,物价总水平出现高位回落的迹象,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下一阶段,我国政府将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外,要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还需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近期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减弱,经济运行下行风险加大,世界经济似乎正在进入新的危险区。在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和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的态势下,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日又下调了意大利主权债务评级。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不得不被迫接受债务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考验及国内物价上涨、结构性问题突出等因素的挑战。
今年以来,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我国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环境进一步向常态回归,物价总水平出现高位回落的迹象,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仍在增加。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要保持平稳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很多,有的还相当严峻。
首先,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明朗态势下,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这会给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从而使推动物价上涨的长期性、结构性、输入性因素有增无减。其次,从国内看,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输入性通胀和国内成本上升的压力长期存在。此外,小型、微型企业的经营环境趋紧,面临成本上升和融资困难等许多挑战,加之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压力凸显,地方融资风险、信用风险等问题也将进一步挑战经济平稳运行。无疑,当前宏观调控难度正在增加,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的把握需要花费更多心思。
而对于宏观调控的难度,此前有专家用“一线之差”来概括,即当前我国要积极注意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变化,警惕外部经济下滑和内部经济走弱这两个因素的叠加。如果下半年我国通胀下行速度比经济下行速度快,则意味着“软着陆”初步成功;反之,如果经济下行速度快于通胀下行速度,则可能陷入滞胀格局。两种态势仅“一线之差”,这无疑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
的确,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很大。一方面,未来国内通胀压力依然很大,稳定价格水平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不宜轻言放松;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问题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对我国出口增长不利,若出口动力减弱,在消费增速已明显放缓、投资保持平稳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风险不容忽视,为使经济增长不出现大的波动,货币政策也不宜进一步收紧。同时,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局面也要有所改观,以缓解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综上考虑,当前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健”,通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来达到巩固前期宏观调控成果的目标,但同时,也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下一阶段,我国政府将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针对通胀压力还将长期考验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近日在国新办召开的宏观经济形势通气会上表示,为积极应对内部成本上升和外部输入性因素的影响,接下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更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胀当中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影响最大的这部分人的补贴是最直接的,同时引导结构调整也是最直接的,而货币政策往往效果比较间接,偏于总量调控。在未来控制成本上升和应对输入性通胀问题时,应更多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二者的积极配合。
此外,要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还需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不久前央行召开的年中工作会议强调,要综合运用五大货币政策工具,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市场预期的形成,单一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只有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更加行之有效地达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同时,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因此只有发挥五种货币政策的作用,才能比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增强宏观调控效果。
从具体操作来看,在灵活性方面,鉴于加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准备金率上调空间较前期有所下降,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应更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调节,通过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通过恰当选择不同期限品种来优化资金分布、调节到期结构。针对性方面,可以考虑适度扩大升值幅度来有针对性地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并同时通过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形成双向波动来抑制短期投机资本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金融体系尚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的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积极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但同时也应注意统筹兼顾、合理把握,避免各项金融监管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叠加对金融业发展形成过大的压力和制约,做到“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