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袁复辟 南京打响最愤怒一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08 08:08 来源: 扬子晚报专家称,南京保卫战为“二次革命”赢得了真正的革命荣誉,影响深远
谷岳飞
在南京这座城市来回顾“二次革命”,后人心中会更增添些悲愤。
这场由孙中山等领导的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江苏是主战场之一,而激烈、反复的南京保卫战更是其中最关键一役。
南京城破之后的三日浩劫,后人断不会忘;与之同时,革命志士仁人在这块热土上曾经的浴血奋战,后人亦更难忘。
“足以当英雄之名而无愧,当永留于中国之历史。”目击这场战争的英国医生马林说。
本报记者 谷岳飞
革命背景
江苏都督被逼响应“讨袁”
在“二次革命”中,南京东郊的钟山之侧曾经是激战之地,但经岁月变迁,今人在这座山上已很难找到当年那场战争的痕迹。
据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王晓华介绍:“二次革命”又称为“讨袁战争”、“癸丑之役”。那是1913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江西、江苏、上海等地区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进而筹划消灭南方各省革命势力,为复辟帝制排除障碍。
1913年3月20日,袁派人于上海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以扩充军备。同时,调兵南下,准备向南方革命党人进攻。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于3月26日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丧失战机。4~6月,孙中山在上海三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讨袁事宜,并敦促南方各省独立,均无结果。
直至7月,在袁世凯陆续派兵南下,危及革命党人生存之际,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12日在江西湖口首先宣告独立,组成讨袁军。15日,黄兴入南京宣布兴师讨袁。接着,皖、粤、闽、湘、川等省及上海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事实上,黄兴是前一天才由上海抵达南京的。15日当天,黄率众将领见江苏都督程德全,逼其响应讨袁。程德全发出通电,宣告江苏独立,委任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后,即着手组织总司令部,委章士钊为秘书长,黄恺元为参谋长,何成浚为副官长,赵正平为兵站总监,誓将倒行逆施的袁世凯赶下历史舞台。
黄兴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与孙中山有着“孙黄”的并称。黄兴原名轸,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宋代大诗人黄庭坚是他的先祖。
和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志士相比,黄兴的革命之路要更加的果敢、坚决。他从卖掉自家36亩的庄园开始,先后领导了黄花岗、武昌首义等重大战役,虽九死一生,但每每身先士卒、屡败屡战。
黄花岗一役失败之后,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得知黄兴还活着,心中甚为安慰,孙叹道:只要黄兴在,大事犹可为也!
于是,当袁世凯密谋复辟帝制时,黄兴等自然不会答应。他受命只身来到南京,决意以江苏大地尤其是南京城为根基,重新开创“大事业”。
悲壮进程
黄兴很快便“心灰意冷”
黄兴发布了告将士檄文,豪言“不除袁贼,誓不生还”。然而此刻江苏的形势已相当严峻。民国史专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王晓华告诉本报记者,讨袁战争事实上是在袁世凯步步进逼的情况下被动举义的,因而从一开始,讨袁军便失去了先机,“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还未开始便已注定了革命党人的失败。”
来到南京之后,身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很快做出了战争部署。然战争进程并未如黄先期所想,战争在徐州一开打,讨袁军便陷入被动之态。
据相关史料记载:7月16日,江苏讨袁军向徐州韩庄袁军第5师方玉普旅发动进攻,企图一举占领韩庄。方部坚守待援。次日,讨袁军继续猛攻,亦未得手。张勋派武卫前军统领张文生率部驰援,向第3师猛烈反击,讨袁军不支,撤至柳泉。
黄兴急令第8师混成旅等部增援,会合第3师反攻制胜,19日又将袁军击退至韩庄一线。后因混成旅回守六合,前线力量削弱,加上第3师骑兵团团长张宗昌率部投袁,并向撤退途中的讨袁军攻击。第3师腹背受敌,无力抵抗,遂放弃徐州,向蚌埠退却。24日袁军未遇抵抗,占领徐州,至月底占领淮阴、扬州,直逼镇江。
7月27日,袁世凯致电冯国璋、张勋,分析了徐州之战后的江苏形势,认为讨袁军在徐州新败,镇江空虚,南京混乱,并据此作出了分兵两路夹击南京的部署:令张勋率部由运河水路南下扬州,会合徐宝珍第四师进攻镇江;冯国璋率四、五两师由津浦路南下,速取临淮关,再趋浦口,与张勋部取得联络,会攻南京。
黄兴获悉徐州失守,又遇军队不服从调动和饷弹难筹等困难,遂失去信心,28日夜乘日轮离宁赴沪,因无法上岸,遂前往日本。程德全立即宣布江苏取消独立。
王晓华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喊出了“不除袁贼,誓不生还”,但黄兴事实上是不赞成武力讨袁的,到南京来只是服从于孙中山等人的意见,因而当战争形势大势已去,黄兴等人很快便心灰意冷,顿生去意。
黄兴出走后,讨袁军主要将领亦相继离去,南京陷入“三军无主”的局面。虽然有革命党人先后承继大旗,但溃败之势已如决堤之水不可挽回。
据记载:8月21日钟山天堡城最终失守后,南京城失去屏障。
8月23日,北洋军开始围攻南京城。此时城内领导集团又起纠纷。
8月29日,北洋军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全面包围,形势顿时险恶起来。
8月31日,北洋军发起总攻击。
9月1日南京城失守。
9月2日,撤到城外的讨袁军进行最后一战,伤亡殆尽,队伍溃散。北洋军入城后三日烧、杀、淫、掠,南京城惨遭浩劫。
深远影响
“当永留于中国之历史”
“尽管失败了,但这场战争注定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晓华对本报记者说。
民国史专家皆推崇讨袁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的主力是在南京东郊紫金山的天堡城一线的第八师第二十九团、在雨花台一线的第一师第三团为主的士兵群众。
据专家介绍,南京保卫战是在南方数省纷纷取消独立、整个讨袁战线崩溃的背景下进行的,加之领导人纷纷逃离,但已深受民主精神熏陶的南京市民和下级军官、士兵一起,不畏强敌,坚持革命大义,战斗至最后一刻,成为“二次革命”中最为悲壮的一幕,并因之为讨袁战争谱下了最光荣的一页。
如今的天堡城青山葱翠,已难见当年战斗之痕迹。但此地因是南京东侧的制高点,自古以来便是南京城的重要屏障。1913年的8月14日至21日间,讨袁军和张勋所部在此激战,天堡城也因之五得五失。
据当时《民立报》报道:“此间近数日之战争,以二十日民军夺回天堡城、紫金山一役最为剧烈。当民军进攻之时,袁军炮火纷纷向下面发,民军在枪林弹雨之中毫不退却,奋力前扑,卒竟厥功。袁军之驻扎其地者,溃走无遗。有不及避者,多从山上跌下,以致殒命。于是天堡城、紫金山两处复悬民军旗帜。居民从远处望见,欢呼之声如春雷。闻此役之民军,系二十九团、三十二团及炸弹队最为出力。中外人士,无不钦敬。”
有评论指出:二次革命中,南京反袁讨袁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群众对于江苏独立、南京再次独立和南京保卫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堪称二次革命的中流砥柱。南京保卫战中,群龙无首的革命士兵,顽强抗击了北洋海陆各军的四面围攻,予敌以严重杀伤,击破了袁世凯长于治军的虚誉。南京讨袁军士兵群众发挥自觉性英勇顽强进行的南京保卫战,为二次革命赢得了真正的革命荣誉,是二次革命中最光荣的一章。
“南京人民有时跑到城头上去观战,看到八师官兵战至最勇敢、最艰苦的时候,莫不拍掌叫绝,表示钦佩。因而,他们往往自发地送茶送饭,慰劳人员,络绎于途。至于工、商各界馈送罐头、香烟和其他食品的,更是堆积如山。”当时报章如此介绍。
在南京行医的英国医生马林当年9月20日在上海演讲,介绍南京二次革命情况,他说:“第八师兵士实为今此革命之特色(第八师中尤以第二十九团为最优),足以当英雄之名而无愧,故彼等之声誉,当永留于中国之历史。”
“尽管南京保卫战失败了,但它表明了革命党人不妥协的姿态,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透过战争所显现出来的不懈的战斗精神,其后极大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王晓华对本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