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场职工的“绿色银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0 07:01 来源: 经济日报

  诺木洪农场的枸杞红了……初秋时节,当你漫步于诺木洪农场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像红珊瑚一样的枸杞压弯了枝头,散发出阵阵香味。

  枸杞种植有渊源

  在柴达木地区诺木洪农场建场时原生植被就有成片天然野生枸杞群落,种类多而且生长良好,系原始枸杞群落,是宁夏枸杞的故乡。上世纪60年代初,诺木洪农场开始驯化种植野生枸杞,至1978年,成功驯化种植枸杞182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枸杞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在农场种植业结构中,枸杞的种植成为很重要的一部分。至1985年,全场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2173.07亩,年产枸杞干果达10万公斤。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枸杞栽培中未能进行品种的提纯复壮,品种性状逐年退化,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下降。为此,在加强栽培技术交流的同时,从1994年开始,农场进行新疆枸杞、宁夏枸杞的引进试种,分别于1995年和1998年试种成功。经几年试验结果显示,诺木洪地区独特的光热条件下,枸杞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其品质也明显优于宁夏产品,其中,鲜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了54%,平均干果单果重增加57%,总糖含量增加16%。

  2002—2003年,诺木洪农场借助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迅速扩大枸杞种植面积实施连片种植,至2010年底,农场枸杞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5.4万亩,收获干果总产8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3.2亿元,为推进青海当地绿色枸杞产业和林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如今,这些枸杞林已是成片连株,浓荫蔽日,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红色的世界。

  枸杞红了,产业活了

  诺木洪农场绿色枸杞产业发展所凸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从生态效益上看,大面积的集中连片种植枸杞,对推动诺木洪农场及其周边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枸杞成林后与乔木防护林形成乔灌结合防风固沙的天然防护屏障,进一步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诺木洪地区降水量略有提高,6级以上大风从原来的年平均54次,下降为目前的不足20次,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青藏公路两侧原先的不毛之地,近几年也逐渐恢复了绿色植被,这将有利于柴达木绿洲湿地的保护,促进诺木洪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随着5.4万亩枸杞种植规模的形成,诺木洪农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枸杞产业形成规模化之后,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青海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场职工收入、加快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诺木洪农场的大多数职工通过枸杞产业发展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还有一部分职工购买了小轿车。每年从7月至10月,平时只有2000多人的诺木洪农场却涌进了近万人。一时间,这里的蔬菜店生意火了、新开的小宾馆客房满了、到饭馆吃饭的人多了、农场职工做起小生意的人多了、诺木洪农场的人气旺了……

  为提高枸杞产品附加值,诺木洪农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几年来,相继引资近3000万元,建成枸杞鲜果榨汁企业一个,建成枸杞鲜果烘干生产线66条、太阳能烘干温棚24座,引进枸杞烘干色选及等级分级生产线设备3台(套),建设了枸杞交易市场。各类项目的建设,基本解决了5.4万亩枸杞的晾晒、销售等问题。同时,由于有效减少了产品自然晾晒形成的二次污染,产品单价不断提高,2010年单价达到了46元/公斤。

  诺木洪农场因种植枸杞而闻名,枸杞因市场看好而发展。枸杞正成为诺木洪农场职工致富的“绿色银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