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呼兰河“砂”伤难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0:0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记者苏利川
“正在放牛的老汉一转身,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吃草的老牛不见了。原来,崩塌的河滩连同老牛一同落进了河水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境内疯狂采砂的情景就这样被媒体人记录了下来。
近年来,疯狂的采砂越来越成为当地百姓化解不开的心结。当河沙资源被极少数人垄断,当日益壮大的利益集团拿走了财富,生态成本扔给社会,生态苦果让老百姓来品尝,诸多矛盾扔给政府,很多人在问:“河沙为极少数人带来了滚滚财源,这究竟是否公平?举报无果、听之任之,这背后究竟有无腐败滋生?”
一位菜农的心愿
河道上沙堆林立,滩头布满深坑,河岸的水草和灌木全然不见踪影……因为疯狂的采砂,萧红笔下美丽的呼兰河早已面目全非,即便是当地人也不敢轻易走近。“呼兰河已成一条伤心的河。”有人干脆这样说。
从萧红纪念馆出来,老李一言不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兰人,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带客人来参观。用他的话来讲,如果有人现在要求去看呼兰河,他更愿意把人带到这儿来。
萧红的坟墓如今寂寞地伫立在香港的浅水湾,哈尔滨萧红纪念馆埋葬的是她的衣冠冢。自今年6月建成开放以来,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家乡的人们怀念她、仰慕她。可当记者问“我们为什么要纪念萧红”时,老李怔怔的答不上话来。
在那个悲壮斗争的大时代,萧红在生命所剩无多的日子里,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呼兰”这个寂寞的小城,“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在她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是对公平、自由和权利的向往。“所以,萧红纪念馆不仅仅是哈尔滨的一座旅游景点,它传递出来的是一种精神。”“温总理也说过,‘公平和正义比太阳更光辉’”……听着记者的话,老李一言不发,只是时不时起劲地点点头。
关于呼兰河采砂的事,老李和周围富强村的村民们一直想讨个公道,要个说法。呼兰已经不是一座小城。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最新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哈尔滨市松北区,包括利民开发区(即松花江以北到呼兰河),至少将建成2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城乡一体化实验区。“江北是哈尔滨的希望,是哈尔滨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主要标志,是展示哈尔滨未来城市形象的新城区。”哈尔滨市委书记盖如垠如是说。
由于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被称为“土中之王”的寒土黑地是呼兰河得天独厚的资源,蔬菜种植也一直是呼兰河畔老百姓的拿手好戏。在呼兰河畔富强村,农民们建起了1000多栋蔬菜大棚,成立了以富强晨光蔬菜合作社为代表的多个合作社,打造出哈尔滨远近闻名的富强无公害蔬菜基地。除了专供特定的城区蔬菜市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禁用农药的一个个蔬菜大棚和农家小院便成了城里人喜闻乐见的休闲度假“农家乐”。
然而,鱼贯而出的载重运沙车辆现在已经彻底废掉了这种来之不易的农业模式。“肆意超重的运沙车辆不仅毁坏了出行道路,而且搞得全村一整天24小时不间断地灰尘肆虐,尘土和汽车排放的废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蔬菜质量”,“大翻斗车一辆接一辆,走路的人都害怕,谁还敢来我们这儿?”“新鲜的柿子、西葫芦都怕在路上颠,一颠就完了,卖不出好价了”,“我的菜已实现农超对接,可是现在检测出来二次污染超标,超市已经不要我的菜了。”“我们家里的窗子都不能开,衣服都不能晾”……一些农民向记者反映。
“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人,外出打工也不合适了,只能以种菜为生。河里的沙子能不能不采?如果非采不可,能不能从其他地方通过,不走我们村?”老李最后小心翼翼地对记者说。
一位记者的遭遇
据了解,呼兰河上的所有采砂点,河沙外运无一例外均要经过富强村,这是富强村刚刚投巨资修建村级公路残破不堪的根源所在。
路中央布满深坑,水泥路面不见踪影,每一辆运沙的翻斗车驶过,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村民们大白天紧闭着门窗,蔬菜大棚的塑料薄膜上覆盖着厚厚的尘土,村庄四周看不见一个人。再往呼兰河边走,除了连绵起伏的沙山一直向庄稼地蔓延,河岸边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村民们一直不让记者接近那些堆得老高的沙山,他们甚至都不敢露面,谁也不明说自己究竟害怕什么——是凶悍的恶狗?还是站在沙山周围警惕地打量记者的三三两两那群人?
的确有前来采访的记者被人扣留过。一位知情人透露,今年7月1日,当地几家媒体记者到富强村沙场采访,遭遇强行阻拦,“一个人公然坐到一个女记者的腿上,说出的话不堪入耳”……
由于种种原因,本报记者未能见到当地那几位媒体同行,但在一份上报文件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整个事件经过:“公安机关已对当事人藏某予以治安行政罚款处理”,“公安机关已对富强村书记秦某、沙场负责人秦某、村民李某等三人依法进行训诫”,“责成呼兰河街道工委对村书记秦某进行批评教育,由街道工委书记向记者进行赔礼道歉”。据一位知情者透露,“现在富强村采砂是独家经营。仅仅依靠采砂,老板和幕后老板每年从中攫取的利润高达上千万元。”
37公里长的呼兰河,因为采砂业的疯狂,河堤松动了,社会板结了。如果能有一个公平的市场准入和合理的退出机制,如果从规范作业到接受社会监督,呼兰河采砂产业链能在一种更公平、更阳光的商业模式下运行,承载了千年女真文明的呼兰河或许可以逃过被“掏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