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放大消费者的话语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6:36 来源: 经济日报

  做这组报道的时候,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老字号”的金字招牌何以历久弥新?又是谁给他们贴上的这张长期有效的诚信标签?

  在本报举行的商业诚信座谈会上,我们了解到,商务系统已建立了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库,国家工商总局也在全系统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同种类型的信用信息系统,银行有,质检部门有,海关也有……连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国消费者协会都建了一套自己的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这么多套系统,评价口径与标准并不相同,难免出现这边是“消费者信得过产品”,那边却是投诉对象;这边是“省优部优”,那边却是问题频出。所以,重建商业诚信,我们是该换换思路了。

  同仁堂300多年前创业的时候,有两句座右铭:“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两个“必不敢”,充满了敬畏,坚持了300多年。他们敬畏的是谁呢?

  前几天,笔者和一个熟悉的企业家聊天,也曾谈及这个问题。

  “做企业,我们并不怕和政府部门或者银行、协会打交道!”笔者问他怕什么,他说,他就怕媒体。

  在他看来,一旦有公众维权事情出现,这种效应极容易被媒体放大。而一旦成了公众维权的对象,企业基本上就要死掉了。

  媒体能够获得巨大的影响力是因为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企业诚信与否,最终的话语权应该在消费者一端。

  所以,谁能说了算,就要让谁说话!

  商业诚信的建设,我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企业的监管方面。但只管住企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放在消费者身上,自下而上推进诚信体系的建设,放大消费者的话语权。

  所以,我们要建的不仅是各个系统的信用信息平台,还要把企业的诚信与最终的消费者直接挂钩,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由消费者直接对企业做出的评价体系。

  目前,消费者还缺乏正确的消费意识,容易被有些不诚信的企业“忽悠”,让一些不诚信商家的欺诈行为有机可乘。消费者自己强烈的维权意识也是对企业的一个威慑,可能比建立许多企业征信平台来得更有效果。

  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约束力。原来不讲诚信的企业,看重的是机会主义生存带来的好处。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目前变得越来越小!

  如果还玩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把戏,通过欺骗消费者获得好处,那么对不起,一条微博(http://weibo.com)就可能让你的企业倾家荡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