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 利率市场化猜想: 最快三年,稳健五年王芳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9: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芳艳 上海报道
每隔3-5年,宏观调控必会来访,每次政策实施后,都有民营企业不胜风力,应声倒下。这一次宏观调控中,长三角尤其是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再次陷入生存危机。除了民营企业家应检讨自身过度负债、过度投资的问题外,宏观调控手段的制度弊端亦当令各界反思。
“总体而言,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虽然有效,但却难以恰到好处地调节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不是过紧就是过松。”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认为,在诸多矛盾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是利率管制这个根本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跟踪研究宏观经济的监管专家,于学军一针见血指出,破解矛盾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尽快实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且目前实行改革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时间表,快一点,大刀阔斧用3年即可完成;利率改革也可以稳健一点,拉长改革时间,用5年左右完成。”他对此大胆建言。
信贷管理量价脱节
《21世纪》:回顾和梳理2004年、2008年及这次宏观调控,我们货币政策当局都采取了哪些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评价它们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所存在的弊端?
于学军:在我国的中央银行管理中,经常提到两种政策工具,即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准备金率和利率。而在西方市场化国家却很少听到这样的术语。
中国之所以经常提到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两种不同工具,实质上是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在货币信用管理上形成“数量”与“价格”相互脱节或不匹配所致。因为利率管制,起不到价格应有的调节功能,所以只能由数量型工具补充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最极端的办法当属所谓的“规模控制”(也叫“限额控制”),就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规定银行的放贷限额,未经批准,不得突破。这本来是最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1998年已被取消。不过2007年后又“死灰复燃”,先是自下半年开始由央行重启,后于2008年迫于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在11月宣布取消;但在经历2009年巨额放贷后,2010年又改由银监会实行限额控制,并于2011年再转回央行继续沿用。
总体而言,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虽有效,却难以恰到好处地调节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不是过紧就是过松。松时,社会资金泛滥成灾,近期如2009年;紧时,社会民间融资活跃,高利贷盛行,如目前正面对的情况。
《21世纪》:那为何我们总是舍弃不掉这样一种陈旧落后、并且谁都不愿明示的政策工具呢?
于学军:关键原因就在于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起不到自动调节社会资金供求平衡的作用,因而只能动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来充当“主角”;而当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难以完全实现调控目标时,就只好祭出“规模控制”老办法。
银行流动性不宜再收紧
《21世纪》:通胀和经济下滑双重压力下,各专家对货币政策都有很多建言,包括讨论短期内货币政策是否要放松,还是继续收紧。你如何看?
于学军:我也认为,银行系统的流动性明显出现紧促迹象,似乎到了不宜更加收紧的状态。
我认为下一步决策部门应采取的政策方向是:尽快调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适当放松银根,并建议在现有基础上调低1-1.5个百分点;快速调高银行利率1.5-2个百分点,并建议采取不对称加息,缩小存贷利差,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前做好准备。
这种调控搭配的目的,一方面是根本扭转我国宏观调控中政策组合的错配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中性政策,既不放松,也不收紧,既可解决短期出现的流动性紧缩问题,又能有效抑制通胀上升。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资金重新回归银行体系,以解决目前银行系统普遍出现的存款来源不足问题(因为有大量资金流出银行系统进行所谓的“体外循环”),还可压制社会乱集资热潮,一举多得。
《21世纪》:是从长远来看,要完善货币政策政策,需要一个制度上的根本性改革。你认为,应如何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于学军: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尽快实现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除此,别无他途。
《21世纪》:但各界对利率市场化担忧也非常大,你认为目前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于学军:放开利率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价格,它会对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形成影响,并且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许这正是30年来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不过我们认为,此事实际改起来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困难和危险。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好了必要准备,其中货币市场的拆借及贴现、债券市场等均已实现利率市场化,而银行外币存贷款、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也已基本放开。
并且,随着人民币实行国际化、自由化的进程,留给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已来日无多,非常紧迫了。因为人民币实行自由化,等于向外国人打开了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最后大门,其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此时若仍由数量型政策工具来控制和传导,必将积累更大甚至是无限的金融风险。
利率市场化时间表:3或5年
《21世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标志,是银行业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如何改革,既能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又能维持金融市场稳定?
于学军:我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时间表,快一点,大刀阔斧用3年即可完成;也可以稳健一点,拉长改革时间,用5年左右完成。
前者进取改革的具体设计为:第一年规定银行存款利率可以最高上浮20%-30%,第二年上浮到50%-60%,第三年完全放开;而同期贷款利率的浮动应更宽松,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完全放开。
后者稳健方式,建议先由央行采取不对称调息,有意收窄银行存贷款利差,例如由2.5%收窄为1.8%左右等等,让银行主动适应改革后需面对的经营环境;再分大额、中长期等层次先行放开存款利率,最后放开小额、活期等利率,直至彻底取消。
《21世纪》:那么,在利率市场化未改革到位前,又该如何改进“规模控制”的方法呢?
于学军:最简便易行的办法,仍应在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现有工具中,由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在现有银行存贷比管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总量存贷比外,还可以对增量存贷比进行调控,这更是一个灵活的调节手段,弹性更大。并且总量与增量存贷比相互联系,增量控制最终会在总量中得到体现;总量控制力度较大,增量则属微调。比如2010年江苏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量存贷比为73%,增量存贷比为70%。
总体来看,采用存贷比控制信贷总规模的方法更加市场化,一个规则、一个标准,未加入任何行政权力因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处于同一个游戏规则之中,多存即可多贷,也有利于资金在社会上的融通使用,更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