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有文艺院团经费自给仅三成 改革一定期限内财政经费继续拨付耿雁冰;云 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2 09:1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国有文艺院团经费自给仅三成改革一定期限内财政经费继续拨付耿雁冰;云军

  本报记者 耿雁冰

  实习记者 云军 北京报道

  “人员安置和财政保障是改制中最困难的。”10月11日,甘肃省文化厅人事处处长张万儒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始,他每个月都要将本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展情况上报文化部。

  日前,甘肃省由省属歌舞剧院、话剧院、秦剧团、京剧团、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曲艺团、演出公司(含黄河剧院)、甘肃省舞台美术工厂共8个单位,组建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省属文化企业。

  由于体制原因,这些习惯了财政庇护的文艺单位,在此轮改革后必须自寻出路在市场上生存。

  据文化部财务司统计,作为衡量院团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2010年全国文化部门2421个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艺术表演团体,经费自给率为31.9%,比去年增长1.9个百分点。

  今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经费继续拨付

  “转成演艺集团以后,全部院团转为公司形式的企业体制,按照企业体制运作,这是体制改革的方向。”张万儒告诉记者。

  据张万儒介绍,前期他们在各地曾做过调研,这项工作推动难度主要在于人员安置政策,以前按照事业单位编制招进来的,现在“转企”之后,人们思想上一时转不过来,和事业单位的待遇相比,对以后的待遇有所担忧。

  今年8月,甘肃专题研究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会议上通过决议,由省财政厅以转企改制前一年财政预算安排为基数,拨付转企改制后的院团(公司)事业费和专项经费。同时演出补贴要在原有补贴标准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增加。

  而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国有文艺院团转制前由各级财政安排的正常事业经费,允许转制后在一定期限内继续拨付。

  “就是说原来政府的投入基本上保持不变,不过这个不变的时间长短现在还不好说。” 张万儒表示。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积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确保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蔡武所说的改革任务,就是文艺院团要在明年年底完成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只有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等7个文化部直属院团,以及地方131家文艺院团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其他国有文艺院团都要转制为企业。

  据文化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864个,中央级16个,省级258个,地市级765个,县级5825个。其中事业单位性质的艺术表演团体2435个,占35.5%。这就意味着,全国两千多家事业单位性质的艺术院团,将转制为企业。

  按照改革进展安排,今年下半年,中宣部、文化部将联合开展对地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的督查。2012年上半年,将对各地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进行验收。

  早改早受益

  文化部计划财务司对我国近几年文化投入情况分析认为,我国文化投入比重小,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近年来一直在0.4%以下,而且不断回落。2010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0.36%,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

  另据财政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文化经费525亿元,也只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59%,比重比2009年回落0.03个百分点,比2007年回落0.07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最低。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艺术表演团体总量,特别是非文化部门管理的院团较为集中,演出场次、演出收入情况等各项指标均居前列,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艺术演出市场还相对薄弱,急需国家进一步加大扶持。

  根据本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要求,文艺院团转制前支配或使用的国有资产,转制后作为其国家资本注入,工商登记注册时货币出资达不到标准的,财政部门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应予补足。

  除了资产总量规模较小外,我国国有院团中经营状况较好和能够正常运转的不多,大部分特别是县级院团生存状况十分困难。

  据文化部计划财务司统计,2004年全国文化系统院团亏空达118万元。院团经费自给率由历史最高的68%,一路下滑到不足30%的局面,2004年更是创出了28.7%的历史新低。

  在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看来,这轮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培育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之后,关键是要把市场的存量做活,通过市场化机制盘活国有文化企业的存量资源。

  文化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支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各项政策,确保“早改早受益、谁改谁受益”,包括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同时将加大对国有演艺企业的发展扶持力度,确保“谁改谁发展,谁改谁壮大”。包括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明确采购标准,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转制院团。

  “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不光涉及转企改制,还涉及管理体制的突破,要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张晓明表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