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在缅中国人:缅甸开放 挡也挡不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3 06:37 来源: 时代周报

  本报记者 马欢 实习生 张瑜

  中国企业从2010年11月到2011年1月间,向缅甸投入了30多亿美元的资金,已一跃成为缅甸最大的投资国。

  在两国政府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进入这个近邻之邦,将其作为自己经商或谋生之所。据按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统计,目前缅甸北部有100万-200万中国人,他们大多为打工一族。

  “生意竞争越来越大”

  商人林雨,在仰光从事海产。在缅甸生活了六年的他,比一般的中国人更加了解这个国家。

  2005年,缅甸军政府正式将首都从仰光迁至都内比都,林雨便是那时去了缅甸。仰光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落后”。政府各部门的总部均撤离了这座昔日缅甸最大城市,一切都变得甚为混乱。

  “很多事情都要通过翻译,做事也放不开,在仰光还有的士,别的城市的士都没有。”林雨回忆,无论是语言还是通讯,都非常不便。“一个手机号卖1万多人民币,现在好一点,但也要5000人民币。”

  天天停电,每天按点抽水。据他回忆,当时,仰光随处可见发电机。

  作为商人,林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信用。“你要是压货给他们(当地商人),差不多就血本无归了。”

  尽管如此,他对于普通缅甸人的印象还是很好。“这里的人很友好,佛教国家,路边抢、偷根本没可能,至少我来的这几年,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

  如今,尽管仰光已渐渐恢复昔日繁华,但因为迁都的影响,英式风格的旧建筑难以得到合理维护。城市的复苏趋势,让很多中国商人看到了商机。一些中国商人与缅甸人合作,斥资上亿缅币在仰光购买土地。

  仰光只是一个缩影。在缅甸北部的曼德勒和密支那,更多的中国商人涉足玉石贸易以及土地投资。

  在缅甸,各行各业的投资门槛不高,但做生意大多须以缅甸人名义进行,也就以缅甸人作为法人代表。真正的独资生意,很难赚钱。“如果是独资,一切税收全要上,水费也都是美金缴纳。”林雨解释。

  对于大选后的缅甸,林雨和很多在这里从商已久的中国人一样,心态很矛盾。“大选后投资环境更开放,电力好了,进出口手续也减少,开办公司也是一站式,缅甸政府也支持外国人隐性投资。”林雨说道,“可是,早年过来的中国人却有些怀念以前的封闭,因为进来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

  对于大选后缅甸政府的改变,他有些存疑,“不过,”他补充道,“这个国家的开放,是挡也挡不住的。”

  “当地人生活很乐观”

  刘先生,作为中方派驻缅甸的工作人员,在曼德勒已经生活两年。他所工作的水电站,是缅甸目前最大的水电站—耶瓦水电站。

  在建中的耶瓦水电站位于缅甸中部曼德勒省境内,是缅甸目前最大水电站,号称缅甸的“三峡工程”。耶瓦水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5.5亿千瓦时,将占全缅甸用电负荷的50%左右,总装机容量为79万千瓦,使缅甸全国总装机容量增加近50%,

  水电站和矿产,是中国在缅甸投资最多的项目。除了前段时间被紧急叫停的密松水电站,中国在缅甸还有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

  刘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派遣来缅甸的。两年的生活并不算长,但是缅甸对于他来说,已经有着特别的意义。起初只是抱着赚钱目的来这里,如今他已准备娶当地的一个缅甸华人为妻。

  对他来说,在缅甸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困难,“我去年月平均收入9000元人民币,今年是6000元,比国内高,上班也比较轻松,用的全是当地的劳务”。

  对于当地人,他感觉热情易相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时候也无法理解当地人的乐观。

  “他们是享受主义者,发完工资后一般就全用得差不多了,但我感觉他们都很乐观,生活方式比较简单,不像国内那么讲究。”另一个让他吃惊的地方是,作为一个佛教国家,缅甸人的观念没有他想象的传统。“其实这里传媒非常发达,电视、广播、报纸都有。”

  尽管无法理解缅甸人的价值观,但他还是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当地的一名华人姑娘。女方是一名翻译,精通中缅双语。两人结识后相爱,准备在今年结婚。然而,结婚的准备让他头疼不已。“听说很麻烦,不过我想早点回家办完(结婚),因为我很想娶她。”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