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几个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6:42 来源: 经济日报

  阅读提示: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好与快、进与退、升与降、转与变”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主动调结构、转方式,在促进社会经济向节能降耗、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基本实现北京“十二五”的平稳开局,科学发展初见成效。以北京市为例,可以引发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并找到答案。

  “好”与“快”的思考

  又好又快还是又快又好?从发展的实际诉求以及效果和行动的关系角度来讲,应该强调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好”,才能给民众带来希望和实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好”的基础上,“快”才有积极意义。发展可以“快”,在不是追求没有良好内涵支撑的速度和规模,不以低质量、不安全、不公平的做法追求速度和规模的时候,“快”所带来的实效才能是“好”。

  相对于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北京市上半年不仅GDP增速趋缓,伴之而来的还有万元GDP能耗降低8.4%,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解读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城市生态状况有所好转、资源节约和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内涵明显增加。在增速不够“快“的背后有实效相对“好”的底蕴。

  “进”与“退”的思考

  进与退,既可以是一种对立关系,也可以是包含关系。有的“退”其实就是一种“进”,有的“进”也是一种“退”。还可以是转化关系,进而不当而导致“退”。首先,应该注意把握其中的包含关系。当社会发展中由于外部约束或内在实力局限的原因,必须在“进”的形式与侧重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进”与“退”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如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进”既可能造成第二产业经济贡献的“退”,还可能影响到消费性服务业结构比重方面的“退”和带动第一产业的“进”,进而影响到地区经济中产业结构比重“进”与“退”的变化。其次,还需要注意其中可能蕴含的转化关系。即“进”与“退”在外在形式与内在根本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内在根本方面的“进”可能导致外在形式上的“退”,而这种“退”恰恰意味着实质上“进”的需要。局部的“进而不当”也可能造成社会大局或总体形势上“退”的影响。某些地区出现的“地区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生态环境指标下来了”的情况,实质是其中蕴含的转化关系把握不当,造成外在的“进”导致内在“退”的局面出现。

  目前,北京市根据安全、科技、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一些能源消耗领域与产业结构方面的“退”及某些非必需消费领域的“退”,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进”的表现,是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生态恢复和产业优化方面“进”的表现。

  “升”与“降”的思考

  有降有升,体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按照统计数据,北京市上半年在GDP增速趋缓的情况下,实现了投资增长15.6%、消费增长11.3%和财政收入增长27.9%。其中消费增长目标的实现,体现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依赖由传统出口导向的外部向国内市场内部转移的努力见到成效。

  有升有降,表现出“产业优化”的特点。北京市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8.3%、15.6%、10.9%。制造业中医药、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分别增长25.8%、20.4%和18.4%,而高耗能高污染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增加值则下降了75.5%。一升一降,表现出了发展内涵的良性变化。

  升降之中,也显示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是北京市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效益,限制污染行业、转移重工业企业的结果,是科学发展理念落实为具体的“速度调整”和“比例改善”的结果,体现了由单纯经济增长转向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努力。

  “转”与“变”的思考

  “转”是过程,“变”是效果。如产业结构由低端加工产业为主转为高、中、低端制造业共同构成产业内涵,高、中端产业为主,其内在性质的“变”展现的是产业升级或优化的“差异”。

  方式要转,结构要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资源利用方式、产业发展方式、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等方面转化着手,争取经济运行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变”——其中既包括产业结构、资源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的“变”,也包括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进而构成社会结构整体优化和国民经济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效果。

  (执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蒋泽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