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把握人民生活新期待 以新思路谋划文化改革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09: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段极不平凡的历程中,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思路贯穿始终。

  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新思路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呈“井喷之势”。回首来路,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比较强调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对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和经济属性则认识不足。我国文化单位也大都实行事业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混淆,由政府统包统揽。这种文化价值实现方式单一化的局面,一度成为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文化产品的“两种属性”,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而实现了对文化建设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随之展开。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内的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试点地区和单位按照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开始了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2005年底,在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规范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又确定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5年点面结合,再到2009年全面展开,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刻也没有停歇。

  在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落实文化改革发展新举措

  

  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美国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万小时,并占有世界2/3的电影市场总票房。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十分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面对更加直接、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无处不在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重大部署,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中央决策部署,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全力以赴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市场主体缺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至今年6月底,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22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随之加大,已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目前,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作、文艺演出等领域都活跃着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5.6%。

  今天,历经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积极成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加紧形成,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新道路

  

  这些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对繁荣文化市场的新期待相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差距,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且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而实现这一目标,还是要靠深化改革,锐意创新。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越是向广度深度推进,越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越需要打攻坚战。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直接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在微观运行机制上,要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才能在发展水平上胜人一筹。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我们应当把创新作为信念和追求,创造性地开掘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还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各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让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