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鑫:鄂尔多斯不会是第二个温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5: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从9月下旬起,浙江温州频频出现“跑路老板”的消息集中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担忧。同时期,还有鄂尔多斯地产资金链将崩盘的说法也频频见诸报端,有人提出,这是“中国式次贷危机”爆发的先兆。事情真有那么严重吗?恐非如此。笔者认为,温州和鄂尔多斯等地高利贷风险均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而鄂尔多斯的风险更远低于温州。

  促使国内一些地方高利贷风险凸显的原因主要应归集为两个方面:一是近两年国家针对房价过高而执行的信贷紧缩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另一个是不少企业不顾高风险,不计后果地参与资本市场的投机炒作。两个因素叠加,使一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对于前一个因素,政府从政策上予以帮助,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其中既有融资支持,也有减税政策。其中金融政策里“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与财税政策中的“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细节被一些专家学者热评为针对地方高利贷的“针对性措施”。虽然当下尚未有明确的高利贷总数发布,而且估计涉及金额可能较大,不过国家出手出台了实质性的文件,且没有较大“力度”的措施,因此可以预计,对各地高利贷情况不宜过分悲观,风险应属可控范围。

  还是要承认,温州与鄂尔多斯等地方城市确实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不过具体情况有不尽相同。仅两城市比较,温州的情况要比鄂尔多斯严重得多。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两地民间借贷盛行的成因不尽相同

  温州信贷风险发源与2年前信贷政策宽松的时候,银行对企业积极放贷,很多温州商人加大了投资力度,有的扩张产业链,还有一部分将贷款通过其他渠道进入高风险的资本市场谋取更大收益。随着调控收紧,为弥补漏洞,温州老板只能通过民间高息借贷。鄂尔多斯民间借贷热的主因则是近几年当地房地产的快速开发,量价飙升吸引大量资金迅速进入市场,楼市限购之前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受宏观政策影响,房子卖不出去,影响了资金链循环。房地产商被迫进行民间借贷。

  其次,两地的借贷主体也不尽相同。东莞市浙江温州商会常务副会长刘道松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温州人大多从事的是轻工业,做日常用品比较多,利润很低。他认为,正是制造业利润的下降,让温州老乡不得不转向利润较高的资本市场,因此,温州当地的民间借贷十分活跃。鄂尔多斯却不是这样。民间高利贷债主不是中小企业,而多是房地产开发商。不过,近日媒体炒得很热的“中富地产王福金自杀事件”,鄂尔多斯当地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些与王相熟的房地产商认为,王福金公司目前的民间借贷规模不到2个亿,这个数字相对中富公司现在的资产而言,是个小数字,并不构成重大压力。他们倾向认为王自杀更多的是家庭方面以及他本人因此而可能患上的抑郁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两地制造业形态不同造成抵御风险能力差别较大。温州制造业增长乏力,实体产业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而鄂尔多斯这座北方资源型城市则没有类似难题。

  温州市官方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463.29亿元,同比增长10.0%,其中,一产增加值41.07亿元,增长1.6%;二产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0.8%;三产增加值696.00亿元,增长9.7%。同样是今年,鄂尔多斯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2218.6亿元,增长16.5%。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5.1亿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1361.4亿元,增长19%;三产实现增加值832.2亿元,增长13.1%。两地的第二产业比较,鄂尔多斯无论是绝对增加值还是同比增幅都是温州的一倍左右。

  众所周知,温州企业主要集中在皮革、制锁、打火机、眼镜等行业。有媒体调查,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生产企业,鼎盛时有4000多家,目前只剩下不到100家,其中仅有30家做专营;令温州人骄傲的制鞋业,从高峰时期超过6000家制鞋厂,目前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上述行业有一个相同点,即商品利润率很低。企业主为寻求高投资回报率,自然而然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能源等领域。一旦有风吹草动,资金链容易断裂。

  反观鄂尔多斯,当地的支柱产业是“羊煤土气”,这座城市拥有亚洲储量第一的天然气和世界储量第二的稀土。今年前三季度,该市生产原煤4.2亿吨,增长41%,煤炭产业实现利润超过800亿元,同比增长达38.5%。稀土、天然气、煤炭都是相对稀缺、国家重点保护的资源,无论是从目前还是从长期看,价格只会一路走高不会暴跌,风险几乎为零。这些本土资源无疑是当地解决信贷风险的“定心丸”。

  高利贷危机如何发展,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在政策扶持,各地政府出台化解危机措施后,各地陆续度过难关。短期内大幅恶化乃至“崩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如何能够让类似危机不再重现?让民间借贷不再遮遮掩掩,而是被纳入正常的商业秩序之中,或许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李鑫)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高利贷崩盘:中国式金融危机?

  谁在为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推波助澜

  “回鄂尔多斯放贷”折射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