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四年井喷之后:五大难题待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聂伟柱
“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如此总结中国私人银行四年的发展。他表示:“以中资银行为主的私人财富银行管理服务,在高净值人群中渗透率逐步提升。”
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成长出“第一代富人”,即“高净值人群”。而以高端富人为目标客户群体的私人银行,刚刚走过四年的历程:伴随着金融危机、市场剧烈起伏、中国银行业转型,以及中国富人开始出现代际传承、结构日益多元等新特点。
自私人银行业务进入中国至今,短短四年时间,中资商业银行中设立私人银行部门的数量就已达到了11家。这是“跨越式”发展的含义之一。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其他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表现出更强的抗击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在“后危机时代”,私人银行业务正逐渐成为全球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成熟市场私人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现实环境来看,中国私人银行在实现了数量上的“跨越”之后,还有很多不能依靠“跨越”来实现的东西:监管体制、金融创新、服务能力等。
正因为此,私人银行的发展,被认为是中国商业银行实现转型的重要起点,因为它将带来一系列转变。
中国私人银行“井喷”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在近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曾经只为少数欧洲皇室、贵族、高官及富豪管理财富,有着浓郁神秘感的金融业务,已经发展成为海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和高端富裕客户广泛参与的现代私人银行。
私人银行进入中国则是在2007年,这一年也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元年”。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机构。此举引发了中资银行的连锁反应,同年8月6日,招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8月8日,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
曹彤表示,四年来,借鉴私人银行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中国银行业按中国本土高净值的特点,已经初步完成了私人银行的中国模式第一阶段的探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开设私人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已经达到11家。而另据了解,北京银行等城商行也在积极筹划推出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正显示出由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趋势。
10月14日,在《第一财经日报》与中信银行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年会”上,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称,目前中资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由最初成立时的数百位增长至万位以上,管理资产规模也大都在千亿级别。截至2010年年末,工行、中行等六家中资私人银行拥有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总数达73164位,管理总资产规模1.32万亿元,人均资产达1801万元。
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持续增长,给私人银行业务奠定了牢靠的客户基础。而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的测算,过去五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从2006年的36.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底的86.7万亿元。在未来五年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15年可能可以达到219.3万人。
“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开放式的资产配置平台和一站式的销售服务流程,中资私人银行成功吸引了中国本土以保障财产安全和稳健增值为主要理财目标的高净值人士。”曹彤在“2011中国私人银行发展年会”上表示。
曹彤此前曾表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将会继续扩大。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相对而言,中国更为繁荣稳定,私人银行客户越来越多将资产由离岸转为在岸;客户不再盲目崇洋媚外,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注重风险控制,风险偏好由原来的高风险高收益逐渐转变为稳健或保守的风险偏好;同时,由单纯地强调产品和回报转向接受资产配置的理念,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风险,获得稳定收益。
“对于中国而言,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陈雨露认为,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富裕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虽然中国商业银行没有卷入全球金融海啸之中,但陈雨露认为,来自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潜在威胁,意味着依赖信贷业务扩张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私人银行业务贯穿于零售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商业银行脱胎换骨的重要起点。
“现在的上市银行还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存款、贷款、结算为主。”农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也强调,怎么能够实现像国外成熟银行一样的资产管理,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的服务,这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难题,也是私人银行区别于零售银行发展的难题。
寻找最合适的组织模式
构建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探索符合现阶段客户需求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从成熟市场经验来看,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分为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投资银行模式和综合性模式四大类。中国大多数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目前采取的是综合模式,综合了公司信贷、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咨询服务。
曹彤表示,在中国银行业的推动之下,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进一步丰富,依托私人银行这一集成式的管理平台,财富管理的商业模式日渐多元化。
而在具体组织模式上,一般而言,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大零售”模式和“(准)事业部制”模式,其核心问题是解决私人银行同零售银行业务以及私人银行相对独立运营与总分行体制的协同问题。
《研究报告》认为,从目前来看,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模式方面尚没有成功的、可复制的私人银行模式范例。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基于其庞大客户基础,采取“大零售”模式有利于维护、提升其存量潜在客户。
“没有最优秀的组织模式,只有最合适的组织模式。”在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马劲松看来,对于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各家银行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合适自己的都可以,不管是事业部模式还是什么模式,只要合适都可以。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两种模式既有差异又有相同点,具体到每家银行,又各有各的“行情”。
“不管什么模式,从业务需要而言,有三项职能不可或缺——前、中、后台。”马劲松认为,“前台就是营销的模式,客户获取;中台,产品的设计;后台是内控。这三个可以放到一个事业部也可以放在不同的部门,但是功能均须系统完善。”
五大难题待破
总体上,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产品架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都与该业务旺盛的发展需求不相匹配。
《研究报告》将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概括为:体制有弊端、业务多烦恼、产品待创新、监管需升级、海外刚起步等五个方面。
体制和监管方面,《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由于不能直接进行投资资产管理。因此,凡涉及资产管理类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信托公司,同时聘请有资产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进行各种资产类别的投资。中国境内的私人银行从业机构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采用增加代理委托环节来突破企业经营的瓶颈,但往往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
对商业银行经营划定范围的同时,国内监管法规体系中,尚未出台单独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专门规定。
《研究报告》认为,国内私人银行的监管环境存在着“监管真空”和“限制过严”的矛盾。一方面适用的监管法规主要依据现有的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在投资方向、风险管理等领域并未体现私人银行的特点。另一方面,私人银行专营机构牌照的申请方式和准入要求等均有待明确。
而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私人银行业务经历了四年多的发展,但其服务内容依然局限于仅针对客户的金融资产进行配置,产品主动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郭田勇认为,中国私人银行业亟须思考将服务对象已经从个人延伸到家族与家族背后的企业,关注自身客户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金融服务。唯如此,中国银行业方能构筑完整的私人银行服务价值链条。
陈雨露还认为,从银行自身来看,各家银行所提供的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比较趋同,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不明显。要克服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突破人才和技术的瓶颈。特别是,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具有较好的弹性优势,但也具有“高风险”的一面。
在郭田勇看来,国内的私人银行市场尚处在客户、金融机构、监管和宏观金融业态之间互动磨合的过程之中,中国私人银行业既不会“一路顺风”,也不会“就此停步”。摄影记者/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