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评级机构实为“危机推手”?谁来给他们评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11: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从欧债危机爆发至今,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陆续调降欧盟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此外降级之手还伸向了欧盟的金融机构。有分析指出,评级机构的信用垄断不仅加剧了全球信用资源在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分配的极度失衡,也成为一次又一次危机中的“隐性推手”。此外,有报告指出三大评级巨头已垄断全球95%的评级业务,后果是全球“债资源”的失衡。究竟三大评级机构霸权地位缘何难以撼动?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评级行业的版图是否需要重划?中国目前的评级业是个什么状况?本网收集相关资料为网友梳理。
欧债危机尚未解决 三大评级机构轮番调降评级 法国面临压力
欧债危机尚未解决,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轮番对欧盟国家信用评级以及金融机构进行评级的调降,10月7日,惠誉宣布,鉴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调降意大利及西班牙主权评级,评级展望均为负面。 10月13日,标普宣布,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下调一级,由“AA”下调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金融机构方面,10月7日,标普宣布将德克夏银行评级自“A”下调至“A-”。 10月7日,穆迪对9家葡萄牙银行的高级债务与存款评级下调一至两个等级,并将其中6家银行的独立评级下调一或两级。此外,穆迪还一口气下调了12家英国金融机构的评级。10月11日,标普宣布下调西班牙10家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
此外,最新消息显示,穆迪警告,由于债务衡量标准下滑及欧债危机可能增添债务负担,法国AAA顶级债信评级面临调降压力。穆迪表示可能会在三个月内将法国的信贷评级展望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内。
充满质疑的“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危机中推波助澜?谁来给他们评级?
有分析表示,从某种程度而言,信用资本的力量早已超越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成为全球资本定价中心。评级机构的信用垄断不仅加剧了全球信用资源在债权国与债务国之间分配的极度失衡,也成为一次又一次危机中那个隐性推手。如果说最近的欧美债务危机还有赢家的话,那么三大评级机构绝对是当之无愧——他们的一颦一笑就能轻易调动投资者的情绪、引起股市债市的动荡。
三大评级机构头顶上的光环近年来曾多次面临诚信危机。不久前,惠誉公司频繁下调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信用评级,就引来一片“喝倒彩”。以希腊为例,自从希腊被爆无钱还债之后,三大机构一直对其“穷追猛打”,将其主权信用评级降到最低。而实际上,早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前就已经债台高筑,当时为什么没有人预警欧盟不要轻易让其加入呢?
人们一直在不断地发问,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还是风险麻烦的制造者?事实上,在当前全球金融乱局中,评级机构再次扮演推波助澜者的角色。一边是欧洲国家频频救火,另一边是信用评级煽风点火。美国信用资本的绝对垄断,不仅让欧洲在与美国债务资源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也让债权国在美国债务黑洞中越陷越深。
据悉,2006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案》首次确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权力。但有意思的是,这一法案既未对这些机构的具体评级模式和收费形式加以限制,也没有明确对评级结果的问责机制,反而规定了该委员会不得干涉NRSRO评级方法、指标以及评级程序的科学、合理性等重要方面。这样的“监管”漏洞重重。这也是为什么评级机构能“无法无天”的重要原因。
国际信用评级版图要重划 各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据悉,目前国际评级行业中仅有几个声音,让投资者无法听到不同声音,无法更客观地评估风险。更多声音好于只有几个声音,更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郑永石表示,要想打破目前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性,就应设立评级机构“业绩记录”这种统计平台,也就是靠此前业绩的记录来积累信用。不可否认,这将不是一个短期过程。实际上,目前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是由发达国家打造的,亚洲目前并不具备真正的“力量”。西方依然控制着整个评级体系,而美国对评级机构尤其具有深远影响。
无论是对于欧债的评级、中国地方债的报告、中国在港上市公司红旗等等,以及金融危机时的评级推荐将次债推入泡沫从而引发金融危机,三大评级机构的报告的严谨和准确性均遭到资本市场和报告对象的指责,对于这些威力无边的评级机构,市场已经无法容忍其“无法无边”。
面对三大评级机构的嚣张,各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据介绍,俄罗斯总理普京已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韩国加强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
中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现状:既是朝阳,更是羔羊
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最初是为企业发行债券和银行发放贷款服务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信用评级行业在很多领域也融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运作模式逐步市场化。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评级市场竞争无序,行业自律不尽如人意。又如,评级市场需求不足,评级机构尚不成熟。面对这些情况,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要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走出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周沅帆曾经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评级行业既是朝阳,也是羔羊。需要监管部门、社会、媒体给评级业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生存环境,需要大家对它给予更多的关心、呵护、理解和宽容。
中国评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缺乏龙头企业。一个行业龙头企业好比火车头,行业的发展需要火车头有效带动。而当前中国评级行业没有一个真正的江湖“带头大哥”。周沅帆指出,目前评级行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垄断程度过高、资格许可标准不一、市场地位低、国际评级霸权渗透和评级收费过低等问题。
相关阅读
"债务黑洞"的幕后推手:评级巨头与他们掌控的世界
拿什么信你 那些信用评级机构
评级机构问题频出 别再无法无天
评级机构如何影响市场
国际评级机构如何体现公正性?
谁来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评“信用”?
中国评级行业需要的不是“闹剧”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夹缝中艰难求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中国经济网信用频道】(地址:http://finance.ce.cn/xin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