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商业化,重新审视设计本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9 01: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英国著名平面设计师布罗迪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很多设计都已经变成了‘能挣钱才能做’,设计的创意之火,正在过度商业化的大潮里熄灭。”
周舒
“我希望人们能寻找更多的新的可能性,让大家做更多的实验和冒险。”英国著名平面设计师奈维尔·布罗迪(Neville Brody)认为,设计需要摒弃太多商业化的影响,“重新审视设计本身”。
布罗迪这次来到北京参加“北京设计周”,同时也参加了Converse主办的立足街头的字体展览——“帆布外”,他带来了自己的作品《漩涡》:在北京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L栋外墙上的巨大作品。“这个作品之前是我将设计图送到北京,然后由北京这边的工作人员来操作,我开始有点担心最终的质量,但最后效果出奇的好,让我十分满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给时尚杂志《脸》等所作的平面设计,和诸多已经成为经典的朋克音乐专辑的封面设计,当年只有20岁出头的布罗迪一举成名。如今他已经是英国举足轻重的设计师,BBC、《卫报》、《观察家》等主流媒体的网站与平面的改版,都由他主导。他所写的《Neville Brody的图形语言》,是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平面设计书籍,今年他正式被任命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播系的主任,更多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
布罗迪是土生土长的伦敦人,伦敦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在那里接受了非常正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但是他大学的老师却认为他的作品太过于艺术,完全不够商业化,他甚至险些被开除。布罗迪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设计界的宠儿,工作邀请纷至沓来,有些还是他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我的工作并不都是自己喜欢的,有些也是为了经济原因来接。”
他对字体设计尤为着迷,“我把字体当作建筑或雕塑艺术,希望通过绘画一样的字体体现一种个性化。”他创办的FUSE杂志邀请艺术家做一些实验性的字体,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在他看来,这种跨界的实践当中,“如果把字体当作窗户,就可以看到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布罗迪在北京所做的作品,正是来自于第20期FUSE的主题。他想要表达对工业社会的看法,也觉得这个作品非常适合变化万端的北京,“我第一次来北京,但是已经被798那种后工业化的气氛所打动”。他所设计的Arcadia等字体,在西方非常流行。
但过度的商业化却是布罗迪非常排斥的。去年9月伦敦设计周期间,他专门主办了一个单元,叫做“反设计”。“很多设计都已经变成了‘能挣钱才能做’,反设计针对的就是这些被商业化得太厉害的倾向,通过我们的活动来重新审视设计。”在布罗迪看来,“设计的创意之火,正在过度商业化的大潮里熄灭,人们变得缩手缩脚,不敢放开自己的想象力。”他想要以“丑陋、恐怖甚至是危险的新元素,来激发人们的创意热情,重燃设计之火”。但这个活动本身进行得颇为混乱,布罗迪也坦然承认,“活动本身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了,但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是鼓励人们继续寻找新的可能性,让大家做更多的实验,多去冒险”。
Dialogue 对话
“人们不该以购物来表达自己”
布罗迪排斥过度商业化的叛逆心理,来自于早年间对于朋克音乐的热爱。从朋克时代之后,人们迅速进入了消费的时代,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而他也将消费主义的流行看作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觉得自己最朋克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布罗迪:那大概就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和朋友们一起玩朋克乐队。然后平时经常在外面搞些破坏,打打砸砸。仔细想想,和今年早些时候,伦敦那些上街搞破坏的人确实差不多。不过我从上世纪80年代后就没再碰过音乐了。
日报:现在的时代有没有和朋克一样强大的文化?
布罗迪:我觉得有很多,比如上世纪90年代的Grunge。电子乐和夜店的兴起也刺激了新的文化。但是与朋克时代相比,政治性的东西少了。
日报:现在的时代和你经历的朋克时代有什么不同?
布罗迪: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时候,地下文化很发达。人们很有创造精神,通过艺术或者其他方式表达自己。而80年代以后,购买成为一种趋势。商品化渐渐取代原创艺术。人们都通过购物表达自己。大家需要工作,所以都住到伦敦。没有足够的钱,却要买贵的东西,这也是伦敦骚乱的原因。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人们应该寻找新的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购物。
日报:那在当今这个时代你从哪里获取灵感?
布罗迪:很多地方。有一些可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说后面房子顶部的装饰(指着后面的餐厅)。这种装饰有很多层,这可能就能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平时我喜欢听爵士乐,特别是nu jazz,这也是我灵感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