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给差生戴绿领巾,这不是教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9 03:16 来源: 郑州晚报

  

给差生戴绿领巾,这不是教育

  □晚报评论员 闵良臣

  新闻见今日本报A22版

  李宏宇 图

  给小学一年级差生戴上绿领巾,虽算不上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老师们的“创造”,也确实让人感到很不舒服。互联网上有照片,很“生动”,当地《华商报》记者发布。

  从报道来看,学校的老师当然是好意,正如冯老师所说,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说白了,就是不仅以此对差生“以示惩罚”,更是想以此促差生“进步”。可就算学校和老师此举是善意的,也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要知道,一年级的小学生还是个孩子啊。更重要的是,在本人看来,给差生戴绿领巾,这绝不是教育,只能是惩罚;而惩罚不等于教育,尤其对一个还是孩子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

  对一个还是孩子的小学生,我们更多的只能是鼓励,再鼓励。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移民国外,他5岁的儿子进了当地一所美术学校,上绘画班。可没想到,这孩子去了不到5次,就开始叫唤,说不想去了。孩子说:“老师根本不教画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叫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哇!好哇!’好什么好?!”孩子说,即使他们画得一塌糊涂,老师也还是说好。

  当然,这次从报道中看到,这是一所“实验小学”。既是实验,理当要解放思想,大胆实验,即使实验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改过来就是了。而且我们相信,这所实验小学这样做的“初衷”,也肯定是为了“教育”孩子,要他们或是提高成绩,或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至少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可任何实验都有一个底线,特别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实验,起码要建立在不伤害受教育者心灵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可从报道来看,一些孩子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少绿领巾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摘下领巾装进书包里”。而家长苏女士也认为,此举对孩子心理有极大创伤,因为“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啥好事情”。

  说起来,真让人有点想不通。近年来,我们不仅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地位也更是早已得到了恢复。可现在看来,即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其实也并不真的懂孔子。孔子是一个什么人,说白了,就是古代一教育家。而孔子教育的最高理念,就是那句“有教无类”。约两千五百年后,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像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们,怎么连自己的“祖师爷”都给忘了呢?

  所谓“有教无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搞歧视,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既然孔子时代连“有教无类”都能做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为何要在受教育者中如此分“类”呢?这种分好生差生的做法最终所收获的又会是什么呢?

  老师们,应该三思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