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别问我到哪里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3:1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日前,相关报道称每年有“近3%”的大学生自动退学,该数据出自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完成的“探索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项目”研究。2008年10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年年增加,从2002年的0.1%上升到了2006年的2.6%。由于彼时距今已经有三年多,因此,项目研究方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应是接近3%。

  相关报道中称目前在校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包括:复读重新选择专业以及去国外留学。其中,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去国外读本科的人数增加,这其中也有不少已在国内就读本科的学生放弃现有学业、去国外读本科。

  对于那些为了出国留学和重选专业而退学的学生,我们不应过度惊慌。这本身就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只不过在中国,由于高考制度以及遴选大学生的严酷竞争环境下,人们感到进入大学并不容易,因此,一些人会对大学生退学感到惊奇。事实上,在美国等国,大学易进难出,大学生退学情况更为严重,麦可思研究院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指出,美国高校中学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六周,从大学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学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这种情况更严重。

  坦率地说,如果这个“每年50万人”退学的人数准确的话,那么,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被迫退学,这包括那些无法支付高额学费的学生,也包括那些勉强能够支付学费,但是对就业预期灰暗、认为上大学成本-收益不划算的学生。这部分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据相关数据,2009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在19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占30%以上。今年以来,社会也曾大规模讨论过为何名校中农村大学生比例在逐年下降。公平因素应是主要原因。在1980年代甚至更早,城乡虽有明显差别,但是鸿沟远未如现在之大,因此平等地通过高考进行社会流动,依然是一条靠谱的途径。随着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尽管农民收入增加了,但不敌城市中各种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对教育公平以及大学生找工作各环节的干扰。

  农村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面临着与城市学生完全不同的竞争起点,进入大学后,他们家庭的学费支付能力本身就较弱。如果他们预期学不到什么真材实料,那么就可能会令他们弃考、中途退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举家凑钱支持子女参加科举考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现在,全家将资金、人力、资源集中起来,支持子女的教育,也是普通家庭的常态。但是近年来,这种成本投入与收益相比,可能显得不划算。应试教育之下的学生进入大学,不仅缺乏自主、创新的特质,加上大学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脱离现实,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的前一刻,可能依然是措手不及的。他们选择退学表面看起来反智,但却是一种不得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