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邓聿文:媒体该从小悦悦事件反思什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4:2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邓聿文

   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两车碾压、而18路人漠然相视的报道出来后,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这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从灵魂深处去拷问自己,假如自己当时在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我认为18路人对小悦悦幼小生命的冷漠,是最近一两年来所谓 “老人倒地扶不得”这一社会现象恶性发酵的后果。因此,人们在谴责这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同时,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自己当时恰巧在场,或许也会像我们谴责的对象一样,不去施救。作出这个假定并非毫无根据。首师经贸大学的3所高校日前发布的一组有关社会信任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在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上,尽管有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但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有高达87.4%的民众认为怕惹祸上身。这两个数据反映出,虽然社会中的多数人还是想做一个好人,心存善念,但社会信任的裂痕已经扩大,冲击人们残存的脆弱道德。

   近九成的人担心扶老人惹祸上身,我不知道这个看法是通过什么渠道、途径得来或强化的。我的观感是,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之所以有如此多人怕担责惹祸,与媒体的报道、评论以及微博(http://weibo.com)论坛中的跟帖对此的渲染是有一定关联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有去进行扎实的调查,还原事情的经过及影响,一些报道甚至都不去采访一下当事人,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就难以谈得上客观、公正和全面,它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而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诸如“又一起南京‘彭宇案’”、“又一起天津‘许云鹤案’”等题目,给人一种感觉——老人的摔倒诬人,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社会的一种现象。

   此外,在有关“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上,我们的很多时评在全部真相未出来前,仅凭媒体报道的点滴表象,就轻率地做出老人摔倒讹钱该受谴责的结论。无形中就强化、放大了老人扶不得的印象,进而发展成所有人摔倒都不能扶、不去扶、不应扶,漠视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否真是这样?从《中国青年报》9月份对南通公交司机殷红彬案的调查来看,远非像一些媒体报道的老人讹钱那么简单。退一步说,即使老人摔倒后把责任推到救助者身上,也要考虑老年人的特点,正如殷红彬说,“人家又不是30多岁脑筋很灵活的人,都80多岁的老人了,本来就和小孩差不多,头被撞晕了,头脑不清楚也是有的,我还能说什么?”换言之,即使不排除个别老人摔倒后他或其子女想讹人的事实,但其他一些老人之所以把账“赖”在救助者身上,实非有意为之,而是多种因素促成。

   再退一步,即使现在报道过的老人摔倒后主观上全部想讹人,但加起来怕也不会超过10起,中国有几亿老人,每天又有多少老人摔倒后被陌生人扶起?所以,这样的事情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个案处理,是小概率事件或是特例。从概率学上讲,甚至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我当然不是有意要批评我们的媒体、时评人和博主,我也是做媒体的,也写评论。社会道德的退化和社会信任的断裂,责任当然不应由他们来担,而且也担不起,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根本而言,它是整个社会扭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一切向钱看的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的产物,而政府在其中未起到匡扶正义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回避媒体该负之责。社会还有很多老人摔到后并不讹救助者,更有像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陈老太那样的平凡人去扶危济困。所以,不能从几个极端的个案中就以为社会一片黑暗,多数人都坏了良心。这样的判断不过是在为自己的自私寻找借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