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峡价值新时期区域生态旅游的再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5:10 来源: 国际金融报
金丝万道
中共商南县委书记雷雨(右),商南县人民政府县长陆邦柱(左),检查金丝峡旅游开发工作。
金丝峡大门广场游客如织
锁龙瀑布
商南是陕西东南边陲的土石山区贫困县,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24万。2002年以来,随着生态旅游景区金丝峡大峡谷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商南县也成了媒体关注的骄子。
金丝大峡谷生态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金丝峡价值”。在旅游业界,继宁波经验、栾川模式、焦作现象、婺源之路等成功范例之后,“金丝峡价值”被看作是新时期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再实践、再创新、再发展。
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资源大多处在山大沟深的贫困山区,而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必须承担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这是生态旅游景区无法回避的难题。金丝峡在发展过程中把扶贫当作促进旅游发展的一项措施,一起谋划、一起规划、一起组织实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成功地破解了景区开发与景区居民互动发展的难题,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价值。
凌启明,景区前门陆督堂组人。景区开发前,住着两间破烂不堪的土房子,木棍搭的床,床上睡人,床下睡猪、狗,27岁还是急得发疯的光棍。随着景区的开发,他盖起4间3层350余平方米的“兴隆”农家乐,年收入四五万元,娶了漂亮媳妇,彻底走出贫困,步入小康。
刘兴洲,62岁,是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1962年因生活困难,一担两筐从丹江边上的大村子搬到大山窝子螺旋崖,开荒种地,养家糊口,养育4个女儿,年收入不足千元。开发金丝峡是他的梦。开发初期,他带领村民日夜修路搭桥,由于涧深路险,几次险些丧命,但他依然无怨无悔,投身景区开发。随着景区的开发,他二女婿在金丝峡承包工程,三女婿买车跑运输,四女婿在停车场附近办起了农家乐,老夫妻俩承包锁龙瀑布水上娱乐项目,家庭年收入20多万元,彻底走出了贫困。
金丝峡管委会把引导、教育农民参与旅游服务为己任,组织农民代表去外地考察学习,邀请专业人员来景区传经送宝,抓能人、树典型、搞示范,硬是使景区周边30%以上的“老农”变成了“老板”。
通过旅游带动农产品发展。景区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客流,景区引导农民发展茶、畜、果、油、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扩大土特产业数量和种类,促进农民增收,不但每户收入大幅增长,而且很多家庭都形成了自己的经营实体。到2005年,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话,手里拿上了手机,成为远近闻名的手机村。户户都有了自己的车,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由山民变成居民。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当地老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景区的篝火晚会上,老农民吕宏喜,近60岁了,能拿起葫芦丝吹上一曲。在国际剧院《美丽的金丝峡》大型演出中,刘学东编织草鞋成为表演的节目。他们再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今在为游客服务中愉悦着身心,享受着生活。
为了有效保护集体和私有林地,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对景区周边农民,严格实行“产权不变,林权共有,专业管护,合理补偿,收入分成”的办法,使20多万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快速生长。护林防火,联防共建,植树造林,全民参与。
金丝峡创造的“景民共富,和谐发展”的模式,破解了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普遍面临的大规模游客流与有限度的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移民搬迁安置的矛盾;景区周边群众与景区资源利益之间的矛盾;将景区与群众结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息息相关、共荣共存、无法分割的链,实现了景村共建,景民共富,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贫困山区城乡一体化的强力引擎
城镇化建设,是彻底改变农村贫困状态、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习俗、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四个现代化”步伐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太吉河镇更名为金丝峡镇,全县从2000年的20个乡镇变成了现在的13个乡镇。全县依托以金丝峡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开发,有效地破解了土石贫困县实施城镇化的难题,加快了一个土石山区贫困县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使广大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商南县是典型的土石山区贫困县,人烟星散,缺集少镇。县城始建于秦代,2000多年来,由于远离都市,交通不便,居住分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等因素使得商南县城市功能差,发展缓慢。
1949年,城区面积0.24平方公里,人口5400人,路灯17盏,一横一竖呈“丁”字形格局的两条街道总长790米。
1978年,城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9200人,路灯24盏,经多次扩建,形成东西走向三条街(老街、文化路、长新路)、南北一条街(南街)的“王”字形格局,街道总长6110米。
2005年,城区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37052人,街道18条,总长16121米。
2010年,城市建设开发迎宾、北环、长新、世纪4条大道;西街、塘坝、黄家坡、鹦鹉沟四大片区。开发建设面积183.8公顷,城区总面积达到10.83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与3年前相比,又再造了大半个县城。
2003年,商南县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是5.51亿元、3.2亿元和3106万元。2010年,这三项数字分别是29.61亿元、33.76亿元和2.37亿元,分别增长了5.4倍、10.6倍和7.6倍。仅仅8年时间,衡量经济态势的三大杠杆性数字增长率都在5倍以上,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长接近8倍,曾连续3年居商洛全市第一,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陕南突破发展先进县。
金丝峡旅游的开发,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宾馆、饭店翻倍增长;出租车的数量、价格高出周边县(区)40%以上。加之商南县将县城当作全县产业龙头来打造,围绕“城区最美、人居最佳、产业最强”的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高强度融资,高标准开发建设四条大道、4个片区,总投资达30亿元。2010年11月8日,商南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县城验收,成为陕西省文明卫生县城。11月23日,又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这是千年殊荣,鼓励着商南人民满怀信心地向国家卫生县城,向中国旅游强县迈进。
金丝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功能的完善,得益于景区项目招商,景区到目前共有招商引资项目19个,投入资金3.5亿元,占景区总投资的65%。2010年,全县招商引资项目114个,项目总投资54.47亿元,其中引资50.88亿元,年度到位资金20.59亿元。同时,外来资金的注入,强力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城镇开发战略的强力推动下,生态产业应运而生,迅速成长。县委、县政府在绿化、美化、亮化县城的同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绿化荒山。开发生态产业,近两年商南茶叶面积由8万亩发展到20万亩,茶叶年产值达到1.56亿元。强力推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面积达到182万亩,退耕还林35.94万亩,其中退耕15.04万亩,荒山造林18.6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2010年,商南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3%,成为大秦岭深处的一颗生态明珠。
旅游园区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金丝峡旅游产业园区着眼“高科技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建设旅游产业园区,实现旅游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从景区(景点)经济向旅游产业园区经济迈进。
一座航母型的异形建筑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太吉河边绿荫丛中,这便是建筑面积8999平方米的金丝峡旅游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停车泊位3500多个,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
丹江漂流扩建工程,2010年7月正式动工扩建,从此丹江画廊的优美风景与金丝峡实现了有效衔接。该项目的宾馆酒店按照三星级标准,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漂流的接待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栗园寨旅游新村,是由原杨家庄45户农民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施工,景区投入资金,政府加大扶持建成的旅游新村。如今该村使200多位农民结束了世代耕种当农民的历史,走上了从事第三产业的美好生活道路。同样在金丝峡18公里的生态观光长廊中还要集中修建6个旅游新村,集中安置当地农民1200多户6000余人,并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得到就业和增加收入。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工程快步推进。新建地质科考探险步道1500多米,改造提升景点20多处,开展地质遗迹保护20多处,新建节点及提供服务设施6处。地质广场位于金丝峡镇太子河和丹江交汇处,是金丝峡旅游休闲、观赏性工程,建成后集休闲、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使景区的接待服务能力大大提升,金丝峡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加丰富,科普科考价值更加显现。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高增强了景区的市场竞争力,有力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产业园区内已经落地并开工建设的项目达到10多家,正在洽谈招商项目20多个,开始项目前期工作的有5个。
金丝峡有一个著名景点叫“石生树”,那是一棵生长在一块巨石上的国家二类保护珍稀树木——桐钱树。因为这棵树并没有生长在侧旁肥沃的土地上,而是把自己的根,硬生生地扎入石缝里,形成奇特的、超人想象的“石生树”景观。在金丝峡建设初期,艰难可想而知,决策者们正像这棵倔犟而茂盛的树一样,造就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被人们称之为——金丝峡精神。这是一种知难而上,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是一种尊重自然、高点规划、规范管理的科学精神;是一种不循常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一种石树共生、刚柔相济的和谐精神。
金丝峡开发是一个奇迹,也是一段历史,铭刻着一个个鲜活的拓荒者的名字,印证着“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的哲理,在众多的为金丝峡开发付出辛劳,作出贡献的人物中,关键人物有3个:一是原任县委书记周树红,为贫困的农民寻找一条致富的路。2001年9月7日首次探险走进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金丝峡,在其后的2002年至2005年间,百余次地走入峡谷与省市县之间,广泛凝聚共识,科学决策“开发金丝峡,发展旅游业”;二是现任县长陆邦柱,2002年到商南县委任专职常委,即投身于金丝峡的开发与建设之中。在开发理念上,他坚持开拓创新,由高端设计,精品工程做起,不断地把金丝峡景区由“陕西一流,国内领先”推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度。同时,明确提出,以金丝峡为龙头,“打造大景区,形成大容量,产生大影响,突出大特色”的总体思路,把商南作为一个产品、一个景区来打造,积极将商南融入“大秦岭”格局,创建陕西旅游示范县,全力将商南旅游业推向商品大市场。
在金丝峡一步步走向开发、发展、成功的路上,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胡金鑫,他是2001年秋第一批走进金丝峡的林学硕士,从此他与这个大峡谷相依为命,荣辱与共。2002年9月,他开始担任一无所有的金丝峡管委会主任,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他把脚印留在拓荒的路上,把价值写在一次又一次科学决策之中,把血和汗、光和热熔铸在团队精神里面。由于他出色而富有创意的工作实绩,2007年,他被评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体制的变革和管理的创新,是形成品牌效应的内应力。金丝峡景区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目标,大胆探索能破解景区管理机制和体制方面的瓶颈制约,积极探索旅游产业一体化,景区与农民统筹发展,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资源保护与利用、人文建设景观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实验,把景区内的6个行政村,6073个农民划归景区,组建旅游合作社,成立专业管理公司,打造“金丝人家”旅游新村品牌,使景区同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管理上,管委会通过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能职责,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激励先进,奖优罚劣,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
不让一位游客受委屈,这是金丝峡向国内外游客作出的庄严服务承诺。口口相传,形成市场拓展的核辐射效应。来自西安的高凡峰夫妇,60多岁了,他们是第五次来金丝峡,从金丝峡当初开发至今,他们有时间就会带着家人和朋友来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看着金丝峡一步步发展壮大,特别是景点和基础设施都在不断更新完善,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周边群众办起了农家乐,有了钱,买了车,有的还在县城买了房,生活比蜜甜。
金丝峡一路走来,不仅赢得了各方赞誉,而且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2003年,荣获国家级森林公园至今,先后荣获国家级AAAA级景区、中国最美的大峡谷、中国王牌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生态中国贡献奖等30多项殊荣。8年来,金丝峡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过亿元,旅游综合收入9亿多元,每年有1万多人在这里就业,走上富裕道路,享受着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主义物质、精神、社会、生态、政治都一步步走向文明……
一块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激动人心的数据,记载着金丝峡成长轨迹;一处处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工程建设场面,描绘出金丝峡旅游产业园区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