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山寨也可以推进历史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05:10 来源: 国际金融报最近再读美国南北战争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初期,其实颇为“山寨”。当时有大量的英国技术工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来到北美洲,大部分选择在北方从事制造业,当时的主要工业——纺织业,由此开始在美国快速发展起来,一穷二白的美国,实际上是通过“侵犯知识产权”,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后一班车,北方开始崛起,为日后南北矛盾加剧直至爆发内战埋下了重要一笔。
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生产同样不乏“山寨”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逆向开发”。但是,如何看待“山寨”,如何看待“山寨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令我感觉十分纠结的话题。
中国有些民营汽车企业、自主品牌擅长搞逆向开发,且脚步加速、大幅获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们通过模仿一款国外已经被证明成功的车型,通过比照甚至是抄袭,最终生产出一款在市场上大获全胜的车型。
什么是逆向开发?某汽车集团研发负责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好理解:所谓逆向,总体来说是你发现人家的优点,发现人家这款车身上好的东西,你去参照人家的,照着人家做,从道理上来讲总是比人家慢。
逆向开发必然会出现外观雷同、配置类似的“山寨车”,“山寨车”太多,一个证明就是近些年中外车企间不断的知识产权案、外观侵权案。
毋庸置疑,中国汽车要想真正有所建树,必须要正向地做才能创新,即坚持“正向开发”,而不是一味地“逆向开发”,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但是,话总是好说,落实到实际的市场环境中,当一个月十几款新车跑马灯似地上市,当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日渐残酷,当盘子超大的汽车企业面临紧迫的现金流和生存压力,你要它年复一年不图回报不求利润地躲在那里搞艰苦卓绝的完全“正向开发”,岂是那么容易?
换句话说,哪个企业的工厂里没曾把十几款竞争对手的车型挨个儿拆个遍,研究学习或模仿?以丰田汽车为例,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曾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最终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
所以,我认为,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适当地学习与模仿,并在不脱离市场的过程中琢磨最有效的方法,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创新,走一些智慧的捷径,并不是不可以。顺、逆向工程大可相互结合,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流程,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的目的。说白了,汽车关联部件千千万,有些工作其实没有正向做的价值,寻求合作研发、海外支持、学术联盟,都是不错的方法。
如文初所言,美国北方派在“模仿与学习”的过程中,一样积累了不小的实力,甚至压过南方派,并在1854年成立了如今的美国共和党,这个过程中,“山寨”精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