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利贷乱局:遏止金融传销刻不容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14:37 来源: 中国网

  长期以来,民间借贷一直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并已成长为巨大的灰色金融市场。但是今天,随着民间贷款利率的日益提高,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民间借贷已经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的现状,成为一个架空的金融游戏、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传销。今日的高利贷乱局,已不是少数人的游戏,百姓生活、实体经济、银行贷款、政府税收、民生安定……俱在此乱局之中。一旦链条崩陷,后果不堪设想。遏止金融传销,治理民间高利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民间借贷畸形繁荣

  此次高利贷乱局,最初始于对温州老板“跑路”现象的关注。但随着资金链的断裂,江苏泗洪、鄂尔多斯、厦门等更多地区的高利贷乱局被揭开。而且,高利贷已经不仅局限在企业间,甚至已经成为全民行为。据央行温州中心支行数据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六分之一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五分之一,其中40%的资金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炒股、买房已经不是普通百姓的投资热点,高利贷成为了最重要的理财手段。内蒙古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50%的鄂尔多斯城镇居民都参与到了放贷与借贷的资本活动中。鄂尔多斯更是流传着“只放贷不炒股”的说法。甚至上市公司也加入到高利贷大军中来。在浙江一省,就有香溢融通、维科精华、杭氧股份、东方通信等9家上市公司展开委托贷款业务。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居然连ST公司也在做高利贷生意。如ST波导在2010年上半年,借贷收益1404万元,居然占公司上半年净利的40%左右!

  高利贷危机频现

  有专家认为,民间借贷是中小企业有力的资金来源,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是民间借贷的立足之本。但是随着高利贷愈演愈烈,借贷层层周转,利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经营越发困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贷款已经不再是企业助推器,而是变成了套在头上的紧箍咒。此时,贷款脱离了实体经济基础,也就变为彻底的空中楼阁,沦为金融传销。特别是国家信贷政策紧缩,使高利贷乱象剥去华丽的外衣,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自今年4月以来,浙江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他们要么借了高利贷,但营业利润抵不上所需偿还的高额利息;或者自己担保的巨额资金连本带息难以收回。今年1月,福建厦门一家担保公司负责人赖月香,因涉嫌诈骗和非法集资已被立案侦查。6月,厦门融典担保公司出现巨额坏债危机,陷入数十亿元高利贷债务。随后,与融典有关系的厦门思明区某外资背景银行支行一名副行长已卷款逃跑,涉嫌骗取巨额民间高利贷资金。融资担保随即遭遇金主挤兑,造成流动性危机,进而引爆了厦门市整个担保行业的信任危机。目前至少有4家担保公司面临被客户挤兑,总债务额可能涉及超百亿元。近来各地高利贷乱象丛生,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日前要求密切关注民间借贷状况,严打非法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改革为解决之本

  目前高利贷风行全国,其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融资不畅,是其根源所在。业界专家介绍,由于银行信贷政策限制,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门槛太高,因此不得不更多依赖民间借贷形式获取资金,催生了民间借贷市场的出现。同时,由于暴利行业房地产正在遭遇严苛的限购,在高通胀和行政打压之下,过剩的流动性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民间借贷市场成为其新的发力点。而近期我国信贷政策持续紧缩,进一步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使其成为宏观调控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的进一步依赖,推高了融资成本,贷款利率直线上升。高额的利润回报,吸引了更多资本进入高利贷市场,造就了高利贷市场的畸形繁荣。与此同时,由于人工、原料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利润空间收窄,经营越发艰难。加上国家信贷紧缩,民间借贷成本升高,中小企业经营更是雪上加霜。结果我们看到,高利贷收益越是高,就会吸引越多的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而投入借贷行业。而高利贷规模越是大,高利贷崩盘越是快,坚守实业经营的企业倒闭也就越快。实体经营企业的倒闭,成为高利贷崩盘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高利贷泛滥,不仅打击中小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和失业率上升,还会引发民生、金融、银行贷款、国家税收、社会安定等各个层面一连串的恶性连锁影响,甚至引发一场社会大地震。治理高利贷的乱象已刻不容缓。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强烈呼吁,要舒缓民间借贷市场的高风险,首先需要对内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次要打破金融垄断,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让“地下钱庄”走出灰色地带。眼下正在制定中的《放贷人条例》便是从立法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最后,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应适度调整,应适当放松银根,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减低利息。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