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市公司“钱生钱”愈演愈烈 警惕高风险积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0 17:16 来源: 新华08

  

  新华08网北京10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赵晓辉、陶俊洁

  今年上半年爆发的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等现象在最近几个月呈愈演愈烈之势,且花样翻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等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新选择,风头甚至胜过主营业务。尽管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违约或者亏损事件,但如此风靡的”不务正业“应该引起投资者和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逾300亿元投向”放贷+理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0日,沪深两市今年以来已有81家上市公司发放141笔委托贷款,累计放贷金额高达203.64亿元。而发布理财产品公告的上市公司也多达60家,已实施的金额超过100亿元。

  如此算来,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共有逾300亿元用于发放贷款或购买理财产品。其中,放贷金额同比增幅超过40%。

  今年以来,由于银根紧缩,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而上市公司则大多”不差钱“。在此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委托贷款的方式向自己的子公司提供资金,利率往往不高。据了解,公告的委托贷款中,大多属于此类。

  比如,深圳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9日公告,拟将3000万元自有资金贷款给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山东瑞盛,贷款期限为六个月,贷款利率为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

  而另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则是直奔高利率而去。根据时代出版的公告,该公司将自有资金6000万元和3000万元委托交通银行进行贷款,委托贷款利率分别高达24.5%和17%。

   财大气粗 上市公司担保总额1500亿元

  除去传统的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外,上市公司今年在对外担保方面可谓风生水起。由于财力雄厚,且有着公众公司的信用招牌,很多上市公司为其他企业担保贷款。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8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涉及对外担保事项的公告中,对外担保总额超过1500亿元。

  与委托贷款类似,上市公司的这些担保贷款中也有一部分是为缺钱的子公司等关联公司提供资金。比如,贵州百灵19日公告说,拟对全资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医药销售公司500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相互担保,在当前股市行情不好的情况下,这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一种手段。

   警惕违规使用资金 防范”钱生钱“风险

  由于通胀高企,上市公司的确有为闲置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和必要,而在资金稀缺的形势下为子公司提供资金”活水“也无可厚非。但在”钱生钱“风潮之下,这些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其中蕴藏怎样的风险都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记者注意到,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中,海螺水泥最为典型。今年6月15日,这家上市公司发布了40亿元的理财计划,大多以信托的方式进行投资。可奇怪的是,海螺水泥5月份发行了95亿元公司债券,6月14日刚刚发布债券上市公告书。一边因缺钱而大量发行债券,一边斥巨资购买理财产品,海螺水泥的做法实在是让投资者看不懂。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些属于股东们的钱收益多少,能否安全收回都未可知。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公司的委托贷款未按时收回,金额达10亿元。吉林森工9月10日公告,公司对大连吉森置业有限责任公司的4亿元委托贷款于9月25日到期,为保证大连软件园服务配置项目的顺利进行,对此笔贷款予以展期11个月。

  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也出现了类似的逾期风险。这些引发人们对上市公司资金安全的担忧。

  当前,国外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经济增速减缓,上市公司盈利水平面临下滑的风险,股票价格低迷。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更应专注主业,以实实在在的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市值,避免”钱生钱“的风险爆发。(完)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