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代替儿子” 千年养老观念转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1 22:4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房地产成为最热门话题的今天,延续了几千年的“养儿防老”就要走向尽头了?
据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人,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中国的养老形势已日益严峻,在公共财政无力支撑所有养老问题的情形下,“以房养老”的概念再次浮出水面。
所谓“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
这种全新的养老方式很适合现在的中国。如今,“4+2+1”的家庭模式已经越来越普遍。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独生子女一代很难再用自己的力量给老人一个稳妥的晚年。再加上,随着我国医疗保健条件的逐步改善,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整个晚年的花费也不断增大,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已经很难再持续下去。
不过,“以房养老”在中国还是新事物,它的推行需要打破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古人云:“穷死不卖屋,饿死不卖祖。”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思想成为“以房养老”一道无形的阻力。家住通州新华联小区一位退休教师安女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勤俭了一辈子,好容易才奋斗出一栋房子,怎么可能将它抵押出去,如今房价这么贵,将来我还得留给我的子女。”
具有这样思想的老人当然并不只有安女士。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觉得没有了房子,就等于没有保障了。“中国老人对房子有一种情结。”康复托老中心院长刘定波说,“能够接受并践行‘以房养老’的人并不多”。
除了观念难以转变外,“以房养老”更大的障碍源于中国房产的土地使用权期限。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住宅并没有终身产权,而是只有70年的产权,过了这个期限,土地使用权将由国家无偿收回。而等到“以房养老”的老人去世,房子归放款的金融机构时,产权期限可能所剩无几了。
“中国住宅市场泡沫较大,未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更为严重,住宅市场的供求关系可能逆转,房产价值未来可能将面临缩水。再加上中国房产质量普遍较差,被长期抵押的房产,在产权人去世时,质量问题很可能已经暴露,银行未必愿意接受这样的长期抵押品。”民间智库安邦咨询行业研究员苏晶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正是由于有诸多的制约因素,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2007年试点推出的“以房自助养老”方案悄然流产了。然而,当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时候,“以房养老”的养老保障模式不应被“搁浅”。
因此,郭毅指出:“国家应尽快对《土地法》、《物权法》进行修改,明确住房土地70年产权期限到期后‘自动无偿续期’,这是以房养老可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最基础的条件。”
国家还应要求银行转变现有观念,将其从最大的设障者变成参与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认为,银行应成为“反向抵押贷款”的介入者。他指出,这种养老模式包括售房和养老两个步骤,合并在一起,直接由银行来办理。银行信用度相对较高,可以增加业务量,降低交易费用。“银行如果愿意接受这项业务,一方面屋主将获得银行分期返还的房款,另一方面,银行的利润可能因房屋的增值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