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不得已升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2:4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俞天任

  被称为“代工”的中国低级加工产业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升级没有活路。但“产业升级”是一个经济趋势,是一个自然过程的结果,不是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就能起到作用,也不是谁着急就能升上去的。产业升级是逼出来的,没有哪个经营者会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去改变自己的产品结构。俗话说,“穷则思变”。人都有惰性,最合理的企业的生产条件也是“安定”,所以企业主也许是最顽固地反对变化的一些人。如果企业主没有一定要变的动机和动力,产品不会变,企业也不会变。著名的福特“T”型车在从1908年到1927年之间,长达19年未作换型而生产销售了1500余万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只有没了活路,企业才会想方设法地去开发有销路的产品,而整个产业界的这种各自努力合在一起得到的最后结果才是产业升级。以日本为例,日本制造业、包括中小企业的产品升级或者产业升级一直在进行中,就是因为它们一直生存在各种压力之下,有日元升值在价格上带来的压力,有来自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档产品的压力,也有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的低档产品的压力。

  压力过大,生产无法继续下去了,关门也许是一种选择。这种做法在日本叫“废业”。但不是所有老板都能够做这种选择的。日本的一些中小企业主很有钱,不愁下半辈子花费,但大多数都没有很多的积蓄,平常有了点钱都花到企业生产上去了,不少人的家庭财产都押在银行里呢。公司还在营业的话,个人和家族就能活下去,一旦关门歇业,如何养活一家老小?再者,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家族几代人传下来的企业。

  当然,还可以选择转行,但这条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制造业积累的经验是很窄的,转到不相关的行当而又能够成功的例子非常罕见。

  所以留给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断自我挖潜,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降低造价,加快生产速度,同时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生产国外还暂时不能生产的产品,用日语来说就是“再绞一把干毛巾”。而最理想的就是能够开发出有市场的新产品,这样就能一举走出困境。

  日本政府对产业升级十分重视,经常有支援产业升级的新政策或新措施出台,但是没有看到过靠着这种政策成功的例子。因为只有找出生路才意味着升级成功,而没找出来的结果就是废业或者破产倒闭,商场上的竞争就是这样残酷。“产业升级”并没有什么现成的道路可走,只是竞争的结果,因为没有人知道升级的方向。

  但是不管能不能有革命性的创新出现,生存的压力都在迫使整个制造业不断前进。比如就机械加工精度来说,我在日本就亲眼看到,中国加工能力的加强已经迫使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狠下工夫,原来误差在百分之二毫米之内算“精加工”,现在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也不是很吓人的要求了。这应该也可以算一种产业升级吧。

  俞天任,马甲为“冰冷雨天”,江西长大的上海人,现于东瀛打工谋生。生平喜欢侃大山、打八卦,操心与己毫无关系的闲事。专著《冰眼看日本》、《浩瀚大洋是赌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