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纠结的玉米丰收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8:19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哈尔滨报道

   深秋的黑龙江,秋收已经接近尾声。10月15日,《华夏时报》记者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巨源镇城子村看到,几乎每家的院子外都堆放着大堆已经收获的玉米棒子。

   但是,当地农民明显感觉到了今年收购市场的不同。相比去年收购商纷纷挂牌抢粮,甚至在地头直接将粮食装车拉走的火热局面,今年明显要冷清得多。

   当地种粮大户刘凤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在这个玉米种植面积约一万亩的村子里还没有出现前来大量收购的粮商。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一天前举行的哈尔滨市农博会粮食产销洽谈会上,仅一天的会期就签订粮食购销协议67个,粮食购销量达1190万吨。

   庞大的粮商队伍齐聚哈尔滨,签下大量订单,几十公里外的农民却不见粮商的踪迹,看似矛盾的景象真实反映着玉米丰收之后的纠结。

  丰收之后的僵持

   刚刚结束的哈尔滨粮食产销洽谈会上,虽然签下大量订单,但大多是意向性的,协议上明确收购数量、质量、操作方法,却没有价格。无论是外地客商还是当地贸易企业,都在等市场价格回落,形成一个被市场普遍认可的价格。

   手中握有大量订单的哈尔滨市粮贸公司总经理吕荣伟就是如此。在他看来,由于今年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增加,玉米市场相比去年供应变得相对宽松,玉米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据他判断,当地收购价底部应该在2100元到2150元每吨。

   但这一价格起码不被刘凤军等种植户认可。“说现在每吨2150元是他不太了解下面的情况,那个价格农民不会卖的。”刘凤军告诉记者。

   由于今年种植成本提高,尤其是人工成本的提高,加上前期玉米价格一路上涨的态势,农民对玉米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期望值较高。

   村民韩文波告诉记者,他认为今年湿玉米的收购价应该达到0.85元一斤,比去年开秤时期的0.75元左右要高1毛左右。一旁的另一位村民白立波则立即提出不同意见,认为0.85元不能卖,价格应该更高。

   农民的惜售加上价格的高开,让即将开秤的粮商倍感纠结。

   事实上,吕荣伟也告诉记者,哈尔滨周边合成干粮价格已经到了2170至2180元每吨,如果换算成大连的平仓价已经达到了2350元每吨,已经达到了今年5月份的阶段性高点。

   如此高开的价格能否在新粮大量上市时出现回调,吕荣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坦言这需要市场的验证。

   观望的还有南宁市储备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位粮库主任,这次他们和哈尔滨粮贸公司签订了5000吨的玉米供销意向协议,同样没有价格。

   这位粮库主任告诉记者,价格的确定需要看市场的情况。作为国有粮食供销企业,他们要买得进、卖得出,还得有一部分利润,这就需要进一步观察市场形势,等到新粮大量上市,形势明朗以后再具体操作。

  紧平衡格局

   但是,观望、僵持只能是短期行为。

   营口港一位玉米经销商就明确表示,到10月底最迟11月初,玉米必须大量成交。那时的价格无论多少,就是认可的价格。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现在用粮企业的库存最多能撑到11月底,那么加上收购和运输时间,他们必须在11月初之前大量采购。

   沈阳市储备粮一位人士坦言企业很难准确把握时机,在价格底部时收到大量底价粮非常不易。玉米底部价格依然会相对较高,而且到达底部之后可能会迅速反弹。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业界普遍认为虽然丰收,但玉米依然处于紧平衡格局,需求的不断增加支撑玉米价格的走高趋势。

   国家粮油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玉米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825亿吨,但本年度国内消费量将达到1.834亿吨,国内玉米仍有约90万吨的缺口,供应“紧平衡”的市场格局将继续推升玉米价格。

   大连北方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郑春凤指出,现在我国的玉米供应紧平衡状态是在国内粮食连续8年丰收、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一旦天气出现异常,国内玉米出现减产,哪怕是减产10%甚至更少,国内的玉米供应都会出现比较大的缺口。更可怕的情况则是,目前不少人士认为国家储备玉米量已经很少,不足以在玉米出现缺口时出台强有力的调控政策。

  调控弱化之忧

   今年八九月间,玉米价格最高涨到2700元,国储却没有大量抛储,业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国储玉米量已经不多,无法通过抛储实现价格的回落。

   目前新粮上市在即,国储是否出手仍然是个难题。如果国家出台政策大量收购储备玉米,势必减少流通中的玉米量,起到抬高底部价格的作用,如果国储不大量收购,手中粮源不足,又会在国家需要出手调控之时筹码不足,出现调控能力弱化的局面。

   这一背景下,玉米进口不得不走到台前。中国畜牧总站站长、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李希荣在近期的玉米产业会议上测算,如果生产上不出现大的突破,市场没有重大波动,到十二五末玉米的供应缺口可能达到150万吨。

   中粮集团玉米部副总经理范珍钰则认为,“季节性进口将逐渐变成常规进口。”他指出,如果玉米单产仍然持稳于过去15年的平均水平,则到2020年,中国可能不得不进口近2000万吨玉米。

   但是中国大量进口玉米的负面影响立竿见影。2010年中国开始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中国进口玉米的消息传出之后美盘玉米大涨。此后,中国的玉米价格就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在此情况下,玉米缺口的存在和进口的常态化趋势会否使中国的玉米市场沦为大豆第二成为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此外,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打乱了农产品市场长久以来的比价关系,不同品种之间的替代开始加剧。如小麦、玉米比价1.1∶1的关系被改变后,处于价格洼地的小麦被大量用作饲料来替代玉米。

   尽管目前已经到第八年小麦连续增产,但是增产的幅度赶不上需求增加的幅度,小麦需求的增加,会使供需环境因此发生改变。

   由此业界对国家在玉米领域的调控弱化的担心开始扩散。中储粮小麦部总经理助理王振冰对本报记者表示,小麦饲料用量势必改变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到政策层面控制粮价的能力。不过他同时也表示,这一变化会比较缓慢,需要一个过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