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布三公经费有三怕 中央政府应定时间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8: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今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地方政府要比照中央部委的做法,公布“三公”经费。7月底,北京、陕西、上海先后公布各自“三公”经费情况。从此之后,其他省份除声称有公开计划之外,鲜有动静。
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在“三公”经费公布一事上有“三怕”,因此纷纷采用“拖字诀”,对公布“三公”账本有畏难情绪。
一怕“枪打出头鸟”
“怕枪打出头鸟。”不少专家对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布迟缓原因作出了这样的分析。
“由于我国现阶段财政信息透明度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症结,使得各省份既不甘落后,也不愿冒尖,于是,相互观望、互通有无、踏着相同节奏齐步走的现象就会产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对上述看法表示赞同。他认为,地方政府在公布“三公”经费前会有“数额被比较”的担心。“不知道其他省份的‘三公’经费情况,担心数额比别人的多会招致人们的议论,于是一些地方政府瞻前顾后。”
王磊说,我国现行的《预算法》并没有要求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条款,所以公开“三公”经费的要求执行起来也有难度。因此,他建议修改《预算法》,增加预算公开原则的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其他的都必须公开。”此外,他认为还应借鉴国务院给中央部门公布“三公”一样,给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设定时间表。
二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现任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吕日周曾表示,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难就难在一些地方官员对老百姓不负责任,不愿意做损害自己利益的事。”
有文章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三公”经费公开上存在畏难情绪,可能是因为其“公车使用”和“公务招待费”普遍较高。另外,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省级财政透明度调查显示,省级单位最不愿公开的是招待费。
“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刘熙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如此形象比喻。“地方上的公款吃喝风比较盛行。上级领导来了,地方政府肯定要好好招待。这样一来,账目很难说得清楚。如果公开账本可能会引起更大议论,所以公布起来很难。”
刘熙瑞认为,“中央应该用文件的形式强制地方政府公布‘三公’经费,部委只是做了个榜样。地方政府迟迟不公布可能是想缓一缓,看看别人怎么做,但更主要的是‘三公’经费问题确实比较多。”
三怕“鸡蛋里挑骨头”
有评论称,地方政府的畏难情绪,还缘于对舆论“得寸进尺的批评”的某种担心,唯恐不断加码的舆论压力令自己不堪承受。如某市财政局一名官员曾在一重要场合抱怨说,预算越公开越不讨好,无论公开到哪个程度,媒体都能“鸡蛋里挑骨头”。
刘熙瑞认为,出现此“问题”的原因还在于“三公”经费公开的细化程度不够,“只公布总数没有多大价值,每项应该更加细化,这样老百姓才能看得出门道来。”刘熙瑞曾到美国考察,他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了他的见闻:“美国纽约州议会审查州长财政预算报告,议会审查委员会里有几十位高级财政专家;州长财政报告有三大本,每本都有一块砖头那么厚;预算里每一个项目花的每一笔钱,都有非常详细的说明。”
王磊也介绍说,国外有些国家在政府编制预算阶段就已经公开预算,公民可以参与讨论,议会关于预算的辩论过程是透明公开的。预算获得通过以后,可在政府各部门的网站上查阅预算的细化表格,随时接受社会公众的查询和监督。
“我国‘三公’经费公开任重道远。”刘熙瑞说,“关键是要走上法制化道路,特别是在公共财政上下功夫。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让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把钱是如何花的向社会公布;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必须经过民意审定;审查的时候应要求预算公开项目细化。如此,社会监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责任编辑:郭虹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