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于文军:救温州企业的钱千万别打了“水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10: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令人可悲的是,正当全国都在积极支招出招施救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中小企业时,义乌和温州的某些中小企业主却为自己铺好了“落跑移民之路”,最典型的莫过于早已拿到美国绿卡的信泰集团老总胡福林。更可怕的是,有些企业老板拿自己的企业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拿到钱后,再通过种种途径,将钱和资产转移到国外置业。当其国内银行贷款和债务达到一定数量时,他们就申请破产,可以规避一切责任。之后,把国内的烂摊子留下,直接去国外定居。如今,很多老板名下基本上是空壳子,老婆孩子在国外,资产能转移的转移完毕,他们在资金链断裂风险面前不太恐慌。

  这不是小事,当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这次,温州出现危机,有实体经济滑坡的原因,细究之,那些濒临困境的中小企业除了难以从银行贷到款外,深层次因素是没有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的政策要求改造自己,仍沿袭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高耗能、高污染、拼劳力成本,低附加值,等等。这样的中小企业能有市场份额吗?不倒闭才怪呢!银行作为风险企业不给这类企业贷款,无可厚非。对于那些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政策要求改造自己的中小企业来讲,它们把心思扑在实体经济上,日子过得好好的,温州危机中并没有它们的身影。

  事实上,温州出现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不务正业的不良企业造成的。这些企业嫌搞实体经济不赚钱,拿着银行的贷款或高利贷到处炒,推高房价、炒高物价……浙江投机游资声名狼藉,招来国人的一片骂声。现在,他们炒赔了,资金链断裂了,他们以冠冕堂皇的借口绑架政府,忽悠全国人民,让政府强迫银行给他们贷款救他们。

  很清楚,若贷款救这样的企业,无疑于为高利贷埋单,为落后该淘汰的企业埋单,弄不好,我们还会被骗贷,上了假破产的圈套,让那些缺德的企业老板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转移到国外据为己有。这岂不是好心打了“水漂”,血本无归?!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温州等浙商企业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先富了起来,但在日子好过的时候,想的是如何脚底抹油,把老婆孩子和财富转移到国外,而拒绝承担起回馈社会、反哺社会的责任。据浙江省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已经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实际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经不是浙江人!当初,实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就是希冀于让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领广大百姓共同富裕,现在看来,这个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从道义上讲,对这种不流淌道德血液的企业有必要帮扶吗?搞市场经济,企业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事,让落后的、不流淌道德血液的企业死去是好事,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铁律。2007年,我们急于刺激经济,失去了一次这样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反而要珍惜这次让一批落后的、不良企业死去的机会,以此为契机,适时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型,再造一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政策要求的新兴中小企业。

  由是观之,面对温州危机,我们头脑要冷静,切不可被那些落后的、不良企业的老板所忽悠、所绑架,更不能让他们利用我们的帮扶,借机再捞一大笔钱并非法转移到国外。对那些老板,要围追堵截,好人要保护,坏人也不能放过。(于文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