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餐之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14:10 来源: 《中国经贸聚焦》杂志◎文/本刊记者 若言 江舟 摄影/江舟
一次性筷子、纸杯、打包饭盒等,这些既不环保又不卫生的用品是如何一点点吞噬您的健康的?
每天,在中国有众多的人们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打包饭盒、纸杯等一次性餐具,却茫然不知这些既不环保、又有害健康的餐具如何慢慢地吞噬人们有限的生命,侵蚀体质?《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深入浙江苍南、台州、安吉等地调查采访一次性餐具的生产厂家,见证这些餐具的生产过程,解密真相。
一次性筷子是如何“美白”的
有着“中国竹乡”之称的浙江省安吉县,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小竹筷生产的主要基地,每年向市场提供竹筷180亿双之多,产值3.5亿元以上。安吉县拥有竹筷生产企业500余家,其中仅一个镇占总数的70%。
9月的一天,在安吉县某镇上,1981年出生的陈力与往常一样,他正在自家的筷子作坊内来回不停地踱步,心情不太顺畅。原来,近日天公不作美,连日的阴雨已经浸透了晾在厂外的一批竹筷原料,时间一长,势必将导致它们受潮受损,发霉腐烂,严重影响竹筷的批量产量。
“我们每天能生产上万双一次性竹筷子,多数都是上海的订单。”现场,陈力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秋冬两季正值竹筷的销售旺季,厂里每天近10个工人连轴转都忙不过来。记者在现场看见,该厂占地面积近100平方米,还饲养多条狼狗看门,一遇到陌生人便发出“嗷嗷”狂吠声,令人不寒而栗。该厂内约有10台机器同时运转,主要负责二次切割工艺,即把约10米长的竹筷原料切割成为日常使用的筷子,然后再通过机器统一打包、为筷子穿上“衣服”。
与陈力一样,在镇上有大小三四十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家庭作坊,通常是夫妻俩雇佣几个外来工人、简单地就搞起了一个生产竹筷的小作坊。“上海是主要的订单大户,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的餐饮店和农贸市场,供货量较大。”陈力告诉本刊记者,一般他们自己平时也不经常使用一次性竹筷,因为不太卫生,生怕影响健康。
陈力说,其实,这些竹筷的原材料都是从附近的拉丝厂进货的,而在拉丝厂内对每一根的毛坯竹子都有一道特殊的工艺,即在大锅内注入双氧水、硫黄进行蒸煮,反复至沸,这两样化学药品能够让筷子变得更加“美白”和防霉,以扩大销售。
屡禁屡败
为了进一步证实陈力的话,记者走访了该镇上的多家竹筷生产厂家发现:的确,在竹筷的制作过程中多处都要使用化工原料。该镇上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竹筷生产过程中,工人使用硫黄熏筷子以便让筷子更白,这是为了防止竹筷发霉,是必不可缺的工艺。然而,工人们使用的硫黄是工业硫黄,属于化工原料,在熏蒸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硫残留。
熏过硫黄之后,再经过对毛坯进行削制,筷子就成型了。当然,为了使筷子手感更光滑,还得进行抛光,但在抛光机里的不光是筷子,还有一块块白色的石蜡。其实,石蜡含有多环芳烃,是石油冶炼过程中的低端产物。就这样,用石蜡抛光之后,筷子就被放进了一个个装过化肥的袋子里等待出厂。
为了方便保存,趁着淡季空闲之时,镇上的一些老板搭建起了烘干房。“安吉的竹子比较好,有韧性,适合做筷子。但是南方的黄梅天不利于竹筷的生产,特别容易发霉。”在镇上,另一位家庭工厂的老板潘实秋告诉本刊记者,在竹筷的制作过程中最担心发生的事情就是发霉,硫黄等化学药水能有效防止成品筷发霉,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次性筷子的存储位置必须干燥、透风,避免潮湿,这样才能防止变霉。
“一般来说,一次性筷子的有效期是1年。不过,如果没有产生发霉等意外情况的话,那就随便用多久了。”潘实秋指着仓库里一大堆包装好的成品筷、他笑呵呵地说,自己干这一行已经很多年了,生意好的时候,每年能挣近10万元,但受黄梅天等影响,总是损失不少,所以今年夏季咬咬牙盖了一间烘干房,准备今后好好再大干一场。
关于一次性筷子的保质期,早在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食品用包装容器工具等实施细则》中就有明确规定,筷子的包装袋上应该明确标注“经消毒的一次性餐具最多保质4个月,超过保质期不可再出售或使用”。此外,生产厂家还应向商家提供一次性筷子的检测合格报告,食品监管部门一旦发现过期产品,就要作出相应处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一次性筷子的批发商还是进货者,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份检测合格报告,也很少有人检查这些筷子是否过期。
“从卫生角度来说,是否影响人体的健康有两个因素:剂量和时间。如果食用有害的食品超过一定的剂量、长时间服用某一种有毒的食物,就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生病、重则癌变,潜在风险较大。”
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按照市场需求,由于成本较低,这种筷子的批发价每双也就几分钱,商家趋之若鹜,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存在。但不可否认,这块市场既不属于食药监管辖、也不属于工商管理,明显是政府监管的空白点,到底应该谁来管?没人能回答。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东方学者王永杰的观点则很鲜明:坚决不能用。他曾在德国留学多年,并坚决提倡使用多次性筷子。“为了防霉防潮,一次性筷子都使用硫黄、双氧水浸泡,存在大量的潜在致癌物质”。王永杰又反问记者:“你想想,这种化学药剂都能杀死霉菌,对人体健康难道没有伤害吗?”与此同时,多数专家认为,霉菌是增加致癌风险的因素之一,并且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繁殖,而黄曲霉素被广泛认定可诱发肝癌,如果消费者多次使用霉变的筷子,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
合格的隔水膜遇冷
浙江省苍南县是生产一次性纸杯的聚集地。由于生产成本低、人工便宜等因素,家庭式作坊仍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方式。杨老板就是其中的一家。
经路人指点,记者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直走、然后再拐弯,来到了街面的后门才猛然发现,在这条琳琅满目的街面背后隐藏着数家规模不等的家庭作坊,专门制作一次性纸杯,其卫生环境之差令人瞠目结舌。
现场,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间不到80平方米的小作坊、甚至连大门也没有,平房的墙面呈现漆黑色,墙上乱七八糟地涂写了各类小广告,遍地都是生活垃圾,数台黑乎乎的机器正在疲惫地工作,不断发出“轰隆隆”的噪声,从这些机器中不断“吐出来”的纸杯上竟印有某市“国土资源局”的字样。记者还注意到,车间内的四周还堆有大小不等的包装盒,其上面还标有“环保”等字样。在车间内的2位工人没有任何卫生和安全防护设备,而他们一再强调说,“我们生产的纸杯很白很干净,肯定是符合卫生标准的。”
该家庭作坊的杨老板对记者说,“这些纸杯的原材料来自邻近的纸厂,在出厂之前纸杯的原材料上都铺设有一层淋膜,主要发挥防水的作用。放心吧,这淋膜对人体都是无害的,不会有什么问题。”杨老板进一步说,如果要大量批发的话,纸杯的价格还可以再优惠,最低价格甚至不超过0.1元/只。杨老板透露,附近有20-30家都是生产纸杯的家庭作坊,生意都蛮好,其实有不少大型国企都是他们的客户,盈利空间颇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肉眼来看,这些一次性纸杯无色无味,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有部分纸杯一旦注入热水,就会散发出一种特别怪异的气味。这是什么原因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专家张钦发教授。
据介绍,原来杨老板所说的“淋膜”,这是指普通纸杯上的聚乙烯隔水膜。“为了达到隔水的效果,在一次性纸杯的生产过程中,在其内壁会涂上一层聚乙烯膜。聚乙烯隔水膜分为原生材料和再生材料两种。按照国家现行的标准规定,食品包装材料必须使用原生材料的聚乙烯隔水膜,而不得使用再生材料的。然而,由于前者的采购成本远远高于后者,精明的商家当然选择相对便宜的再生材料,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张钦发向《中国经贸聚焦》记者举例说,有些小厂为节省成本,都使用再生材料的聚乙烯隔水膜,这已经成为该行业的“潜规则”。张钦发调侃地说,他曾与一些纸杯生产商家聊天,对方自嘲地说,“如果采用原生料做隔水膜的话,我们可真没法活下去了!”
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不为过。绝大多数商家往往更加看重利润的空间,至于产品是否会影响人体的健康?那就只能凭良心办事了。“所谓再生材料的隔水膜,是指利用塑料等其他材质混杂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聚乙烯隔水膜,这些材质一旦遇到高温水,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物质,比如铅、砷,肯定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张钦发详细介绍说,目前,在纸杯质量的国家标准中,只需要检测微生物,还没有对化学物质的检测,因为这种检测起来非常复杂,难度很大。
商家步步为“赢”
几经周折,记者来到了台州市路桥区。根据资料,这里聚集了大批一次性打包盒的供货厂商,鱼龙混杂。一家木业公司位于一幢民住的小别墅内,记者看见房间内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纸箱,上面写满了不同塑料饭盒的规格和尺寸,琳琅满目。这里只是他们堆放货物的仓库之一,生产地则在安徽蚌埠。
销售员张介绍,按照材质的不同,发泡塑料的打包盒的批发价格也最便宜,约为0.5元/只。“虽然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国家不允许使用发泡塑料的打包盒,但与其他材质的餐具相比较,发泡塑料打包盒的批发价很便宜,备受中小餐馆的青睐。”张如是说。
相比较而言,张热情向我们推荐使用塑料和木质打包盒,还附送上一份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记者注意到,这份报告名为“蚌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检验日期是2011年4月11日,上面显示的检验项目为:霉菌计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并都标有“未检出”的字样。张指着这些打包盒说,“这些打包盒都是采用PP材料制作的,里面都铺有一层食品膜,能够防水防漏的。”
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其实,与纸杯等其他一次性餐具的制作工艺手法相同,木制饭盒的隔水膜都要求使用原生料聚乙烯。但如果仅凭肉眼,普通人是无法分辨出餐盒的隔水膜到底是使用原生材料还是再生材料,所以潜在安全风险极大。专家建议,大家出门外出饮水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纸杯,可以自己随身携带安全的饮水用具,降低风险。
为了证实这份检测报告的真伪,记者致电安徽省蚌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就不接受外界的订单了。”对此,该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因为最近忙于国家食品标准样品的检测,所以没有时间接受社会样品的送检了。但他建议记者咨询一下合肥疾控中心,并给了相关的咨询电话。随后,记者拨通了这个电话号码,并以厂家的身份进行咨询。
果然,合肥疾控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的回答令人吃惊,可谓一语道破天机。他说,“木制餐盒的检测是没有微生物等项目的国家标准的,所以检测报告上是不能出具‘合格’和‘不合格’的判断结果。”换句话说,这份没有结果判断的检测报告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实际的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市卫生部门的相关人士也证实了这点。“如果你能提供备案的行业或企业的标准,我们才可以出具合格与否的结果判断。反之,则绝不能出具结果判断。”
消毒碗柜仅是摆设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郊区的某小餐馆,从外表来看整洁干净,但没有想到其厨房的卫生状况着实令人堪忧。近日,《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恰巧从该餐馆的后门经过,却意外地发现它的厨房竟遍地污水、大堆的碗筷乱七八糟地浸在一只塑料浴盆内,服务人员索性直接用水龙头冲洗,然后再用一块咖啡色的抹布简单擦洗,整个流程不到10分钟。
“我每天要洗大量碗筷,而每个月只有2000多块钱工资。”现场,一位中年妇女正挽起袖子、满手的污垢,她告诉记者,她自己吃饭从不用餐馆的碗筷,都自己随身携带。这是因为这种小型餐饮店的碗筷太脏了,服务员没有时间和设备,根本洗不干净。
业内人士分析,投资成本低、餐馆面积有限、缺乏消毒柜和洗碗机等必备的设备,这是中国各大城市餐饮服务单位普遍面临的一个尴尬现状。上海餐饮行业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是没有消毒碗柜设备的,即便是有,也只是摆设,遇到卫生部门来检查时做一下样子的。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两个:其一是消毒柜的售价约在千元左右、成本较高,它们“个子”也不小,占地又费钱;其二这些消毒柜的质量普遍不高,容量不大、返修率很高。
“虽然地方的食药监部门有明文规定,面积在500平方米之下的小餐饮店应配备有消毒柜,而绝大多数餐饮店根本做不到这点。”近日,上海市餐饮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告诉《中国经贸聚焦》记者,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消毒柜是以家庭为主,它们容量小、经不起折腾,很容易就坏了。当然,自家餐饮店无法消毒,不如委托其他的厂家统一消毒。于是,在市场上就“诞生”了专门为一次性餐具消毒和“穿衣”的厂家。
据介绍,所谓包装型的一次性消毒餐具是指把碗筷、餐巾纸、牙签等用具统一消毒后、然后采用食品膜等材质机器打包起来。为图方便,不少餐饮店家直接面向一些包装厂家定制此类包装成品,其批发价格平均在1元/套左右,价格都“转嫁”在顾客身上,店家同时还能省去不少力气,何乐不为呢?同时,在上海的近郊还有很多家庭式作坊也在四处“揽活”,瓜分这块市场蛋糕。据介绍,目前上海大约有200多家此类生产厂家,但其实它们都是没有资质的,属于法规的盲点。
金培华举例说,在上海的城乡接合部,存在不少家庭式的餐具包装小作坊,这种小作坊没有任何经营门槛,比如夫妻两人只要买一个包装机,就可以开工了,也没有第三方监管机构监控。这些家庭小作坊只需与餐饮店的老板搞好关系,生意就会源源不断,至于质量好不好、卫生是否达标?这些都无所谓。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点的餐饮店,餐饮店家基本上都采取垄断的方式让消费者“掏腰包”购买这些打包餐具,属于强行消费。
当然,并非所有的餐饮企业都“草木皆兵”。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老字号餐饮企业中,有部分大型饭店的餐具消毒设施较齐全,基本都配置多台消毒柜和洗碗机。按照规定,服务员每天须把洗好的餐具放置消毒柜内进行消毒,然后通过消毒柜内的紫外线对餐具上残留的细菌进行过滤和消毒。
“在餐具卫生这点上,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定,因为这也是餐饮文化的一部分。”近日,曾任上海某知名饭店执行总裁的任祖告诉本刊记者,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沪上中、大型餐馆一般都会配备消毒碗柜,而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包装型,因为“那种餐具的卫生状况太差了,我考察过一些餐具包装加工厂,有一些家庭作坊索性把碗筷放在地上包装的,太脏了!”
事实证明,此类包装型一次性餐具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上海卫生部门最近对这种餐具的检测合格率仅有80%左右,属于较低的水平。原本,沪上200多家餐具消毒包装的厂家都属于餐饮行业协会管理,但因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困难,难以持续,缺乏监管机构。
(文中人名除专家以外,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