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管理模式是个伪命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09:53 来源: 新浪财经

  丁雪峰

  管理模式没有对错

  2011年7月1日,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副合伙人陈果在其新浪微博(http://weibo.com)中说:“我说过我不太赞成集团管控这种‘伪管理理论’,现代管理学乃是基于交易机制和权责匹配的显学,而非集分权制衡的权谋学。拜读了某位‘中国最强集团企业咨询领军人物’的一些文章,脑子里冒出一个英文词——Fluffy,也许俺有同行相轻的恶习,但还是斗胆认为这类似是而非的理论对以逻辑、专业为价值的管理咨询职业尊严是一个挑战。”

  陈果在微博中讥讽的“管控理论”是号称“中国集团管控第一人”白万纲提出的管理理论。由于不同的管理理论在企业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管理模式,所以管理模式是企业实践中最重要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总和,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败。

  管理模式的定义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 。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传统/ 等级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系统模式和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与管理模式有关英文的表达有:Management System (管理系统)和Management Model(管理模型)。

  IBM有自己倡导的管理模式,白万纲也有自己推崇的集团管控模式,孰是孰非,并没有价值。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由此引发的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正确的话题,对于企业管理者非常有价值。

  一般来说,不同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它们之间的管理特征是不一样的。美国管理模式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强调规范、制度、法制。日本管理模式以资历为主要考核特征,实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强调集体利益至上,重视人际关系。

  从管理实践看,美国管理模式与日本管理模式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因为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适用环境和条件。你所用的管理模式出了问题,并不是管理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你把这种管理模式用错了地方;反过来说,一个被别人“证明”似乎是不正确的管理模式,对于你来说却可能是正确的、适用的。 因此,管理永远是权变的,管理模式在不讲应用环境的前提下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中国管理没有模式

  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向本土的传统国学智慧求助,要创造中国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家过度迷恋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替代企业文化,甚至用《论语》来管理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这种传统文化庸俗化、企业文化简单化的做法,根本谈不上管理模式。

  一些管理专家也投身中国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管理模式,但都让人有似是而非的感觉。比如中国管理模式的领军人物--金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认为,中国管理模式包括三个方面:中国管理哲学、现代管理科学、成功管理实践。他强调中国管理模式的第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即中国管理模式是一种成功的管理实践,这个管理实践是稳定的,是可以复制的。这就要求把各行各业的流程标准化,形成流程分类框架。中国管理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科学性,即中国管理模式一定是科学的,它采用了古今中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科学、管理方法,我们称之为现代管理科学。也就是说,中国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落后概念的产物,而是在互联网时代经受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IT技术洗礼的方法和手段。中国管理模式的第三个特点是思想性,即中国管理模式是有思想的,这种思想构成了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来源于中国哲学。”

  仔细分析徐少春提出的中国管理模式,发现其所谓的中国管理模式就是用中国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现代西方科学管理方法、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互联网技术拼凑起来的四不像,并没有美国管理模式和日本管理模式那样鲜明的模式特征。另外,徐少春提出的中国管理模式,并不是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可复制的管理操作系统,这不符合管理模式的定义。

  中国管理只是权谋技巧

  中国管理之所以很难用模式来概括,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基础。因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主流思想谈的不是管理,而是统治。 统治是靠暴力保证的,其背后的价值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平等协商只是怀柔手段,驭人管事才是根本,这是统治阶级的显学。而西方管理学的价值观是平等自由,因此要通过温和的管理方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美国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日本管理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而中国管理的哲学基础则是权谋主义。权谋主义的特征是难以复制的个性化技巧,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管理大师的原因之一。因为权谋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同,主要是桌子下面的功夫,上不得台面。中国红顶商人可以赚钱,但不可以公开,经商技巧可以意会,却无法言传。

  比如曾是国内企业家领袖人物的牛根生,曾豪言“可能一辈子不减持蒙牛股票”。而据港交所披露,2011年,蒙牛乳业主要股东牛根生行使权证,沽出228万股集团股份,每股作价28.25元,涉资约6441万元,持股量由5.79%降至5.66%。加上其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的数次套现,套现总额已超过20亿港元。数次食言,言行不一,导致牛根生的正面形象大打折扣,也让我们对中国企业家的真实管理目的和价值观充满怀疑。这说明中国一些所谓的企业家,实际上只是权谋管理大师,因为其成功的秘密只有自己知道,和自己平时口头宣传的、倡导的企业管理理念价值观完全不同。

  不要迷信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只是一个概念。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不要迷信管理模式,更不要试图去创造一个什么模式来彪炳自己是管理大师。企业家的本分是盈利,是经营好企业,是做企业家,而不是成为管理专家。

  在管理中,不要试图创造出和日本、美国管理模式完全不同的中国管理模式,这种想法对于企业经营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实践中,美国人现在仍在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日本人也在学习美国的方法,在美国和日本,已分不清那些是美国式管理方法,哪些是日本式管理方法,更多的是日本的管理方法有了美国名字,美国的管理方法有了日本叫法。

  在《轻管理》一书中,我提出管理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因为管理一定和文化相连。

  由于管理学发端自西方,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行为,不可能撇开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独立存在。由于中外管理的制度、人文、法律、信仰等商业环境的不同,使得西方的管理体系在中国水土不服。

  IBM复杂的管理模型和管理方法在中国未必有效,而白万纲相对简单实用的管控理论却可能更适应中国的企业文化,因此就得到了一些企业的认可。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权谋式管理加西方科学管理。

  对于企业领导人,切勿轻易地模仿新流行的管理方法。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几乎每天都在“创造”着新的管理办法和模式,新的管理专业名词也在不断地涌现。流行的未必就好,别人取得巨大成功的管理方法或模式,对你可能是灭顶之灾。把握的方法只有一个:牢记管理方法和模式无对错之分、新旧之分,适用、实用才是硬道理。

  对于员工,当你选择企业工作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如果你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进而批判企业的管理方法和风格,甚至于碟碟不休、满腹牢骚,其根本原因并非企业管理方法和风格发生了错误,而是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与企业发生了偏差。你能做的,要么适应企业,要么离开企业。

  (本文摘编自即将由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轻管理——轻松管理的逻辑和方法》一书。作者系十分钟招商网、十分钟云OA软件公司总裁,主要作品有《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1、2、3、4)、《轻管理——轻松管理的逻辑和方法》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