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9批“同类项”业绩昙花一现 新基研发唯市场食恶果曹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09:0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曹元 深圳报道

  对基民而言,基金公司的集体“高烧”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

  截至北京时间10月25日,纽交所的黄金价格仍然在1600美元-1700美元区间徘徊,较之高点跌幅超过10%。国内基金公司四只以黄金为主题的QDII基金中,只有今年年初发行的诺安全球黄金基金仍有12.23%的正收益,而5月份之后易方达、嘉实、汇添富发行的黄金主题投资基金已经出现亏损。

  黄金基金,只是基金公司同类产品扎堆发行下又一个受伤的案例。从此前的QDII基金、指数基金、可转债基金到最新的黄金基金,在国内基金业的历史上,已经屡次出现基金“追风”导致基民受伤的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以市场导向为主,而非业绩导向。”上海某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门总监表示。

  现在,基金公司们将目标又瞄准了房地产基金。

  发行“追风”

  10月26日,鹏华基金发行美国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在美国上市交易的REITs。在此之前,诺安基金公司发行中国首只投资海外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基金产品已经于9月21日发行结束。而据了解,嘉实基金、国投瑞银都在筹备自己的房地产信托产品。

  如果房地产基金头一批产品取得不错的市场表现,可以预料这类产品会频繁地发行。

  然而从历史来看,跟风者最后的结果普遍不佳。

  最新的一个例子是,今年上半年可转债基金发行出现高潮。自2004年兴业全球发行可转债基金以来,一直到2010年11月份,都没有可转债基金发行。但是2010年下半年可转债市场迎来一波上涨,当年11月份,兴业全球可转债最高复权净值上涨到4.59元。

  于是,各家基金公司均瞄准了可转债。2010年11月博时基金、12月富国基金的可转债基金相继发行。2011年4月至6月,更有华宝兴业可转债、汇添富可转债、华安可转债、中银转债扎堆发行。然而截至10月24日,只有中银转债净值不涨不跌,其他产品全部亏损。

  类似的悲剧在此前重复上演。

  比如2009年被称为指数基金年,因为当年上半年结束时,业绩排在前列的几乎清一色为指数基金,比如易方达深证100ETF当年上半年劲涨71.86%。从当年3月份开始,指数基金进入发行狂潮。2009年成立的指数基金数量高达29只(包括联接基金),而此前的指数基金仅有19只。但截至10月24日,除工银瑞信沪深300指数基金净值仍在1元之上,其他产品全军覆没,且亏损程度要高于同期发行的其他类型产品。

  根据Wind统计,截至10月24日,2009年发行的指数基金平均亏损幅度为23.64%,而当年其他股基平均亏损幅度只有5.94%。

  2010年,基金市场又迎来了QDII基金年。这也源于2009年下半年海外市场的回暖。2009年下半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数上涨了37%,而同期上证指数只上涨了10.7%。

  从2010年年初,QDII基金再次扬帆出海。全年共计发行QDII基金18只。然而滑铁卢再次重演。

  截至10月21日(最新数据),2010年发行的QDII基金无一盈利,平均净值跌幅15.93%,亏损幅度超过了同期发行的国内股基。

  雷同的例子还有2009年发行的一系列行业轮动基金、2010年发行的一系列产业升级主题基金、2010年开始扎堆发行的分级基金、今年上半年集中发行的保本基金,它们都令基民吃足了苦头。

  过度追求市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基金发行过于迎合市场。”上海某基金公司产品设计部门人士表示。

  诺安基金产品研发部总监王清介绍,行业内产品设计存在两种导向:其一是市场导向,就是投资者喜欢什么就发什么;其二是为了完善公司产品线的需要,而当前多数产品都是为了迎合市场而设计的。

  于是乎,当某类投资标的上涨时,基金公司就抓紧研发这方面的产品,以期能在有利时机快速推出,赢得规模的增长。然而,数月后,暴涨之后是暴跌是不变的真理,基民们就成为买单者。

  另一方面,产品创新远比成熟产品要付出更多时间和成本,这也造成基金公司更愿意跟风发行某类基金。

  事实上,国内基金业如今已经陷入了产品设计人才荒。

  “2007年之后,行业资产规模高速膨胀,但产品类型单一。之后产品发行渐放开,面对突然增加的产品发行量,产品创新难度的增加造成产品人员匮乏。尤其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对行业理解更深的人才非常匮乏。”王清介绍。

  因此,国内基金业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势:创新者少,跟风者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