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10:29 来源: 新浪财经

  2011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

  唐任伍(微博)、唐天伟

  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链条中具有承上启下、左联右结的枢纽作用。省级地方政府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现我国国家战略的关键。因此,提升政府效率不仅是政府行政的核心,而且是政府管理的关键。本文构建了“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数”,并利用该指数,以2010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分析,揭示了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特征和规律,同时指出了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提升效率面临的困境和优化路径。这对于以提高政府效率为重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有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承上启下的省级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施四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林区、县级市)——乡(镇、民族乡)。实际上,我国实行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市——县——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省级地方政府职责在于: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处于特殊地位,在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下,省级政府是地方一级最高的管理者,统辖其所辖市、县、乡各方面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各省级政府都因地制宜地建设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性社会经济体系和跨省的区域性联合社会经济体系,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省级政府是所辖区域的政治中心与社会经济建设统帅,是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与实施地方分级管理、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介。因此,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宏观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省级地方政府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

  首先,省级政府自身宏观调控力度较大。由于省级政府可用的宏观调控手段,如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等经济手段和立法、司法等法律手段及行政、宣传教育方式较为齐全,省辖区区域经济门类多, 产业较齐全, 管理水平校高,拥有信息聚散传输的水平和条件,它不仅拥有中央政府下放赋予的各种权限和资源,而且拥有地区区域管理的财政、预算收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而比之于市、县、乡镇级政府,省级调控的实力和余地大,作用的范围广,更能从长远、大局着手,更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证调控效果,符合中央的宏观调控目标。

  其次,发挥省级宏观调控符合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规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东西不平衡,而且省级政府辖区内也存在较大差异。省级政府能够因地制宜,实现本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统筹规划,更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

  再次,我国幅员辽阔,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之下的一级宏观调控者,它所辖的范围有时比一个中等国家还大。由于各市、县、乡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地方利益,它们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针、政策时主观上存在地方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因此,避免“诸侯经济” 纷战内讧、减少中央调控和区域发展的摩擦的有效途经就是加强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使之成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汇结点和调节者。加强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省级政府在从事区域社会经济的宏观引导、监督、协调、服务时,更多从全国的大局、长远的宏观目标和利益出发,从地区的比较优势着眼,求得两者兼顾的最佳平衡点。

  我国多层次的行政分层,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和微观执行之间的中介承接面,容易导致各地各自为政,从而使宏观政策层层变异,难以达到初始标矢,而且也由于中央的调控政策通常着眼于“宏观层面和长远利益”,很难兼顾各地差异和特色,如果缺乏中央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权力中介面,“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政策势必违背地方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挫伤地方政府应有的积极性,加剧剧地方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的矛盾与背离。因而,加强宏观调控,需要充分发挥和强化省级政府的调控力度,兼顾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目标与利益。

  2.省级地方政府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它既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职能与权力的重新界定,也是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权责结构的重构过程。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调动政府,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省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是中央及省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省级地方政府发挥着主体作用。其原因在于:

  第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基本生存权、基本受教育权、基本就业权、基本健康权和基本居住权等方面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各省级地方政府辖区内保障广大社会成员公平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使经济发展成果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日益强大的人力资本。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在于省级地方政府,确立省级政府在所辖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省级地方政府诱导与鼓励各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重要责任。社会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为社会成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通过省级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体制变革,建立惠及14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解决区域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问题,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区域公共政策,加大区域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区域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区域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压缩经营性投资,更多地增加社会公共支出,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缓解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辖区社会不同阶层或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保障与改善辖区民生的主要任务,加快省级政府辖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惠及当地百姓、改善当地民生。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实质是在增长和公平之间寻找均衡点,这项政策具有体现公平和协调发展的双重效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的社会稳定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辖区社会公平的尊重和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尊重和保护辖区公民基本权利,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强调的“程序公平”。其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事关“机会公平”。无论是教育和医疗还是社会保障,都有利于实现机会均等或起点意义上的公平。其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化解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发生重要变化。为此,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是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正是因为省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主体作用,“十二五”开始之前,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相继按照中央政府要求,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纲要或行动计划。

  二、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现中国国家战略的关键

  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中国国家战略是指导我国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其任务是依据我国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基础,它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完善国内战略布局为核心目标。国家战略以富民强国为基本追求,其基本含义是基于民本思想,为国民谋福利;确保国家战略资源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完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法制完备、文化繁荣、生态平衡为目标指向。一个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闭关自守,因此,开放就成为国家战略的基础要素。

  中国国家战略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大战略目标是全面的、综合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

  为实现国家战略,党中央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战略思路,要求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针过程中,需要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发挥关键作用。

  1.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关键

  1992年至今,我国国家战略体现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国内经济布局,致力于国内市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说,通过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发展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涵。

  要贯彻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在于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宏观经济效率、社会管理效率、企业微观效率等核心指标。要提升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效率,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没有廉政高效的省级地方政府,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就无法为企业有效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实现国内一体化与经济统一。在此进程中,一个个具有执行力、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只有高效的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方针政策,才能制定适合本辖区实际的有效率的制度与法规,才能科学调度和配置区域性公共资源,才能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性市场而实现统一性的国内市场,从而实现国家战略。

  第三,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它服务于发展当代生产方式及生产力。省级地方政府辖区是这种先进理论的重要试验田与传播者,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有利于建立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第四,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多发期与复杂期。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要求包括省级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必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折腾、不懈怠”,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快”、“不折腾”等就是对提升政府效率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通俗表白。

  2.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实施国家战略需要完成以下四大历史任务,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完成这些历史任务,需要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政府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主人翁创造精神。这集中体现在各个省级地方政府尽快结合国家全局及辖区实际,及时分解国家战略任务、科学制定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方案、措施与保障,尽早出台监管国家战略任务完成过程及质量。换句话说,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计划期内实现各个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的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需要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需要积极提升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竞争力与治理效率。因此,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

  3.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全面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我国国家战略目标是全面的、综合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因为只有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及时分解中央政府战略目标,只有高效率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将战略目标具体落实到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政策及实践之中去,从而最终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三、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政府效率测度难题,学术界进行了不懈探索,归纳出两大类测度政府效率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建立模型计算既定资源(财政预算)条件下政府所提供的最大产出或者既定公共品供给前提下所消耗的最少资源来测度政府效率;二是通过建立可量化的完整指标(包括硬指标、调查数据)体系来测度政府效率。

  1.测度政府效率的DEA模型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测度供应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的效率模型。它根据观察样本中最优效率部门的效率数据构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可能性边界代表了样本中一组政府服务部门的实际最好绩效,而不是理想的理论标准。这种边界是那些效率最优的政府服务部门的效率分值构成的集合,通过将这些提供系列类似公共服务的不同部门的效率观察值与样本中最优部门的效率进行比较,就能判断各政府服务部门(尤其是效率较差的部门)的效率,并进一步寻觅这些部门提供低效服务的原因,然后激励它们与高效率部门一道实现效率最优目标。

  在DEA(数据包络分析)中,政府提供给公共服务部门的预算包括两部分,一是提供服务的直接成本,一是给予高效率政府服务部门的奖金。奖励高效率的政府部门的依据是该部门自身的效率及为低效率部门所作的贡献。通过这种奖励制度,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整体效率。

  因此,DEA能够测度政府服务机构中那些提供类似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的效率,并能够改进政府部门的低效率状况。DEA为每个政府服务部门提出了改善其预算资金及配置效率的目标要求,从而减少政府预算总量、节约政府资源。因为政府服务部门的预算申请及核准均以该部门的效率水平为依据,所以如果所有服务部门都有上乘表现,那么政府服务机构所需的资金总量应当等于该机构所属的全体政府服务部门申请的财政预算。以最优部门的服务预算申请量作为基数来配置政府服务机构内所有服务部门以及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就能同步实现:测度政府部门效率、优化财政预算、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政府效率等多重目标。因此,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能够减少决策失误、提升政府部门效率的政府内部管理工具。

  2.测度政府效率的FDH模型

  FDH模型,即可变动投入-产出模型,是在市场环境下、根据政府开支测度政府部门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它基于X效率理论,把政府看成是生产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每个政府部门只有一种投入和一种产出。当一个政府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相比时,如果另一部门能够利用较少或相同的投入生产出相同或更多的产出,则这一政府部门效率低。采用FDH法分析时,需要建立一个由样本中观测绩效最好的政府部门的投入组合(点)组成生产可能性边界,然后测度某个政府部门的无效或低效,这是通过测量这个政府部门的投入产出组合点到可能性边界之间的最短距离得到的。

  FDH分析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对生产技术限制较少,可以比较不同生产部门的效率水平,其唯一假设是政府部门可以自由变更投入或产出组合,保证在技术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生产较少的产出,或者在保持产出不变时增加投入。这一假设保证了给定生产部门样本条件下所构成的FDH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连续性。这一分析法提供了一个有效识别政府开支最佳效率的直观工具,是评判政府最优效率的标准。因为只要没有其他政府部门采用较少或相同投入生产出等量或更多的产出,则某个被比较的部门的效率就高,反之,则低。

  3.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法

  除了测度政府效率的DEA和FDH模型外,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是指标测度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WEF(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的指标测度法。

  IMD认为政府效率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自1989年以来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及政府效率的信息和排名。

  按照2010年IMD的评价体系,政府效率是由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企业法规和社会框架五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要素和71个指标具体考察政府效率水平。

  根据2010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在评估政府效率时,IMD首先计算每个政府效率指标的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标准差,根据标准差分别计算71个指标的标准化值。通过对以上指标、要素的评分及标准化换算,计算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最后以此进行指标和政府效率排序。对正指标,STD值较高的排名在前,对逆指标则进行反向顺序。

  在过去20多年里,IMD不断微调评估国家竞争力的方法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新研究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IMD指标体系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年都会有所修正。最初的IMD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效率、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8大类及224个子项。2001年有了较大的改动,调整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类,314个子项。2006年IMD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表明评估政府效率指标体系由公共财政(11项指标)、财政政策(14项)、制度框架(16项)、商务法律(20项)、社会框架(11项)等5个子因素、共72个指标组成。2008年IMD评估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基本与2006年相似。2010年IMD评估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包括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企业法规和社会框架五个大类,这五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要素和71个具体指标。

  除IMD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以外,全球测度国家竞争力的另一个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EF)也采用指标体系间接测度政府效率。WEF认为,政府质量(如公共制度)是构成国家成长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1980年起,WEF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公布全球部分国家或地区(2010年为139个)的成长竞争力及政府质量的信息和排名。WEF所谓的政府质量(如公共制度)实际上类似IMD所测度的政府效率,因为其内容包括公共机构指数、宏观经济稳定程度、政府支出等,而这些是反映政府效率的指标。同时,WEF采取的指标计算方法与IMD相近,因此WEF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也是从国家竞争力角度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但与IMD不同的是,WEF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基本来自对全球商业巨头的调查,比如,2010年调查了全球139个国家或地区的13500多名企业领导者,它们基本没有硬指标。

  4、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标设计原则、思路

  根据省级政府效率的内涵及特征,遵循导向性原则、可考核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借鉴国际上对政府效率综合评价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确立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作为4个一级指标,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确立“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在政府公共物品方面,确立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并进行47个基本指标的选取。

  测度指标的选择是量化政府效率的前提。本文按照测度指标的代表性、独立性和可获得性来进行选择。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标要反映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实际,体现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本质或主要特征,并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所谓独立性,指测度指标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不能兼容或重复;所谓可获得性,即指标最好能够量化,并要求指标数据相对完整。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指标应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之中,也就是说,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指标因素、子因素及指标三个层次。

  为了比较客观反映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特性和水平,本文采用国内公开的统计数据(均为硬指标),使测度政府效率建立在可以量化的原始数据基础之上。为此,文章从分析政府投入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入手,力求通过参考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法律年鉴》等各种出版物寻觅政府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数量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十个领域即文体广播教育卫生、行政管理、基本建设、农林水利气象、企业改造挖潜、公检法、城市维护、政策性补贴、抚恤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科技。地方财政支出集中的这些领域是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范围,反映了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相对规模水平,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消费的主要方面,它们能够间接表征居民经济福利水平、体现政府成本和政府收益之间的主要对比关系,因而能够客观反映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效率相对水平。为此,文章精心寻找那些主要由财政支出(即政府成本)引起的、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反映政府投入效果(即政府收益)的主要指标(共47个),然后根据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一个由指标因素、子因素和指标构成的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完整指标体系。

  5.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指标结构

  根据上文提出的指标选择思路,文章设计了一套测度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它由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因素及其子因素组成,包含47个指标。

  类年鉴后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主要有《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经济年鉴》、《2010中国环境年鉴》、《2010中国法律年鉴》等。指标名称和原始值有的直接来自这些年鉴,多数则是作者对年鉴相关指标值进行转换得出的,但所有指标都是硬指标。这些指标多数是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表明政府效率越高),少数是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表示政府效率越低),本书测度时已经将逆指标转换成正指标。另外,所有这些指标都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计算出来的,能够反映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政府效率。

  政府公共服务的24个指标反映了省级地方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数量及质量,表征政府收益,是体现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标。其中,三项费用指国家预算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指政府每年批准的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数量;学生-教师比中的学生指在校学生数、教师指在岗的所有教职工数;中等教育包括所有层次的初中、中专、普高和职业中学教育;文盲半文盲率指文盲半文盲人口在15及15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居民拥有的文艺出版单位指艺术表演团体及场所、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出版社、国家定点印刷厂和书店;卫生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三种事故指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检察院批捕犯罪嫌疑人数指检察院批捕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数。

  政府公共物品的11项指标反映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有效提供的具有实物形式的公共品,主要指城乡基础设施,反映了政府收益。基本建设投资指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而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活动,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人民币)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更新改造投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相应配套的工程和有关活动(不包括大修理和维护工程),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人民币)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更新改造项目;工业“三废”治理效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去除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者的算术平均数;城市道路指除土路外,路面经铺装宽度在3.5米以上的道路,包括高级、次高级和普通道路。

  政府规模的5个指标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表征了政府成本,直接体现了政府效率。行政就业人员指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居民经济福利的7个指标主要表征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侧面反映政府收益,这是衡量政府效率的外溢指标,因为提高政府效率的归宿是改善居民经济福利。其中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占其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

  四、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方法与测度过程

  1.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测度方法

  本文选取47个测度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硬指标,体现了省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经济福利四方面的效果,表征了政府成本和政府收益,能够反映政府效率,但由于这些指标复杂多样,其中的大部分指标的尺度不同,因而采用标准离差法(SDM),并给以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经济福利四个因素不同的权重,就能把众多不同指标简便地转换成可以相互比较的标准化值(STD),进而按照同类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指标体系中的子因素及因素的标准化值,再加权计算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并以此进行政府效率的指标、子因素、因素以及政府效率综合排名,能够比较科学地测度各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相对水平。

  2.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测度过程

  本文以2010年中国各类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首先将它们转换成测度政府效率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根据标准差计算指标的标准化值,最后经加权平均计算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

  计算测度指标的标准差和标准化值的公式分别是:S= ;

  (STD)i=(Xi- )/S,这里:Xi=i指标的原始值; =i指标的平均值;n=省级政府数;STD=标准化值;S=标准差。

  测度政府效率指标体系中的子因素、因素及总体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或加权平均值,加权权重的确定参考了所含指标的个数及其与政府效率的关联性,在征求个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比如,政府公共服务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四个子因素的标准化值的加权平均,其中科教文卫服务(含9个指标)占0.55权重,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三者各含2个指标)各占0.15权重;政府公共物品因素及其子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平均数(因其子因素包含的指标相同);政府规模及居民经济福利(二者不含子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平均数。又如,政府公共服务(15个指标)与公共物品(10个指标)直接反映了政府产出或政府收益,与政府效率关联性较大,所包含指标数目较多,因此在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40、0.30;政府规模(5个指标)虽然指标数目不多,但直接反映了政府运行成本,对政府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计算政府效率时其权重为0.20;由于居民经济福利(7个指标)不直接反映政府产出或政府成本,只能间接反映政府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最后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仅占0.10权重。这样,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就是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因素的标准化值的加权平均值。同时,在计算政府效率及其测度因素的5年均值时,文章采用了各年相应测度指标或因素标准化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然后根据测度指标、子因素、因素及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大小进行排名,一般情况下,标准化值大的排在前面,小的排在后面;对于逆指标,则采用相反的排名,即标准化值小的排在前面,大的排在后面。(本报告测度时已将逆指标的标准化值统一转换成正指标值进行排名)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设计的测度指标体系中的产品优等品率等10项指标由于各省的数据不全,暂不计算其标准化值,不列入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范围和排名,只作为测度政府效率的参考指标。

  五、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总体测度结果及分析

  名情况。根据测度结果,主要揭示了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区域集中度较高。按照排名由高到低,政府效率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阶梯形分布趋势[1]。政府效率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除辽宁(第6位)和黑龙江(第10位)位于东北地区外,其余8个省(区、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排名第11位至20位的省(区、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1个位次,东北地区占据了1个位次,中部地区占据了3个位次,西部地区占据了5个位次。排名第21位至31位的省(区、市)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共计7个。

  第二,在阶梯形态部分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有的省(区、市)政府效率明显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如西部的内蒙古、青海和陕西进入前15的位次,分别排名第11位、第13位和第14位。有的省(区、市)则大大落后于同区域的其他省(区、市),如海南排名位于全国第29位,与东部其他省(区、市)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政府效率是政府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是政府配置生产资源、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因此强大的经济支撑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政府效率,并且政府效率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政府效率的提升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效率是必要的、可行的。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是“十二五”期间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战略选择。

  六.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具体分析

  按照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各区域、各省在政府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其问题。根据这些差距,可以寻求提升效率的路径和方法。

  1.四大区域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比较分析

  根据设计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经过精确计算,本文得出了2011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的标准化值及排名,测度结果如下。

  根据表3,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的区域分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东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最高。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政府收入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政府在科教文卫、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投入较大。尽管面临着快速的城市扩张、交通拥堵压力以及房价居高不下等压力,由于东部地区注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因此东部地区仍然有较高的政府效率。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区、市)中,8省市全部名列前10位,只有福建省和海南省分别位居于第16位和29位。

  第二,中部地区政府效率表现一般。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有2省位于全国中等水平(即山西省和安徽省),4省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即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这是因为,一方面,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东部等发达省市相对落后,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相对不足,与之相关的人力、财力投入也有所欠缺,并且由于公共政府理念相对落后,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待完善,因此中部地区的政府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中部地区而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居民经济福利,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又要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这将是中部地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西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较低。西部11个省(区、市)中,除内蒙古、陕西、青海的政府效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位居中上以外,其余8个省(区、市)全部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并且有6个省(区、市)位居全国末10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却未能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在区域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理念也严重滞后。“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其经济的加速增长与政府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第四,东北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政府效率排名分别为第6、第12、第10位,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进入全国前10名。东北地区的政府效率,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高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这得益于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投入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

  2、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各项子因素排名及分析

  (1)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及分析

  政府公共服务下设四个二级指标: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其中,科教文卫服务包括人均科技三项费用、产品优等品率、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初等教育学生-教师比、中等教育学生-教师比、文盲半文盲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文艺出版单位、卫生床位、卫生人员等11个三级指标。公共安全服务包括三种事故发生率、三种事故人均损失、立法(新立法、修正或清理的旧法,含法规、法案、条例等)、法院一审受理案件数、法院一审案件审结数、检察院批捕犯罪嫌疑人数、公安局破获或立案刑事案件数、刑事案件发案率等8个三级指标。气象服务包括农业气象业务站点和地震监测台2个三级指标。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年末职业介绍机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等3个三级指标。

  分析表4可以发现,政府公共服务由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四个二级指标构成,它们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5%、15%、15%、15%。政府公共服务反映了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数量及质量,表征政府收益,是体现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前10的省份规律性不强,既有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又有青海、新疆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也包括东北部三个省份;而排名后5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可以比较强。所以,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只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就能够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2)政府公共物品排名及分析

  政府公共物品下设二个二级指标:社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本设施。其中,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地方项目与中央项目之比、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工业“三废”治理效率、每万人拥有水库容量、自然保护区面积与辖区面积之比等6个三级指标。城市基本设施包括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等5个三级指标。

  分析表5可以发现,政府公共物品由社会基础设施以城市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它们各自所占权重都为50%。政府公共物品反映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有效提供的具有实物形式的公共品,主要指城乡基础设施,反映了政府收益。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6个),中部和东北部省份也有一些省份进入前10位(4个),西部地区没有一个省份能够进入前10位;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政府公共物品能力起着较大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不断提高区域内的财政支出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3)政府规模排名及分析

  政府规模无二级指标,下设行政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行政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政府消费与最终消费之比、政府消费与GDP之比、罚没收入及行政性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等5个三级指标,且这5个三级指标都为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政府效率越低。政府规模虽然指标数目不多,但直接反映了政府运行成本,对政府效率有重要影响。

  分析表6可以发现,政府规模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表征了政府成本,直接体现了政府效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规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7个),中部和东北部省份也有一些省份进入前10位(2个),西部地区只有一个省份进入了前10位(即四川省);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值得注意的,由于大部分中央机构集中在北京,因此北京市的政府规模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28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的政府规模有着一定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规模相对较小,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规模相对较大。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注意压缩行政成本,降低行政开支,才能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效率两者得到同时提高。

  分析表7可以发现,居民经济福利表征了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侧面反映政府收益,这是衡量政府效率的外溢指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规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区、市);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要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要低。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提高政府效率。

  3. 2011年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及分析(4)居民经济福利排名及分析居民经济福利无二级指标,下设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GDP、政策性补贴支出与财政支出之比等7个三级指标。由于居民经济福利这7个三级指标不直接反映政府产出或政府成本,只能间接反映政府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最后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仅占0.10权重。

  分析表8可以发现,2011北京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45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3名,表明北京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第6、第28、第2,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但是政府规模较大,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工作人员数量,降低政府各项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总体而言,北京市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另一方面,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发,高居不下的房价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大力推进相关服务和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2)天津市

  分析表9可以发现,2011天津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7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7名,表明天津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7、第15、第19、第3,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但是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两个一级指标与其整体政府效率排名不够协调,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精简政府机构,降低政府开支,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总体而言,天津市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另一方面,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

  (3)河北省

  分析表10可以发现,2011河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4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8名,表明河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6、第3、第17、第12,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好,但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政府规模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河北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政府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说明当地政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相关投入和管理强度高、速度快。但是,另一方面,在科技文卫服务、气象服务、政府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可能,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政府效率,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山西省

  分析表11可以发现,2011山西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6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7名,表明河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2、第25、第24、第9,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与居民经济福利较好,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效率与其发展水平不平衡性较为明显。总体而言,山西省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较好,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说明当地政府注重教育卫生投入,大力加大气象监测的建设,努力提高居民经济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历史问题等原因,目前山西省在社会保障、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大乐观,政府规模偏大,政府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十二五”这个战略发展期,从而在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政府效率。

  (5)内蒙古自治区

  分析表12可以发现,2011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9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1名,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也是西部省(区、市)排名最高的地区,这与其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6、第12、第25、第10,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充分、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是政府规模较大。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较好,各项指标在全国靠前,说明当地政府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内蒙古在公共安全服务、政府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安全服务提供滞后,政府规模偏大,政府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引起足够重视。

  (6)辽宁省

  分析表13可以发现,2011辽宁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35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6名,表明辽宁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也是东北部省(区、市)中排名最高的地区。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5、第8、第6、第5,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充分,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较好,这与其为老工业基地,各项事业基础较好有关。总体而言,辽宁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各项指标在全国靠前,说明当地政府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在气象服务和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重视气象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政府效率的提升。

  (7)吉林省

  分析表14可以发现,2011吉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8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2名,表明吉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9、第13、第23、第7,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是政府规模较大,减少政府成本还存在很大空间。总体而言,吉林省与东北其他省份情形相似,由于是老工业基地,各项事业基础较好,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设施建设排名靠前。然而,吉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和城政府规模等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开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8)黑龙江省

  分析表15可以发现,2011黑龙江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0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0名,表明黑龙江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东北地区高于吉林,落后于辽宁。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0、第10、第26、第6,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与吉林省类似,政府规模较大,政府成本太高。总体而言,黑龙江省与东北其他省份情形相似,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排名靠前。然而,黑龙江省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政府规模过大,行政就业人员过多,政府支出过高,从而严重的制约了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当地府需要加快转变职能,明确工作重点。

  (9)上海市

  分析表16可以发现,2011上海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51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名,仅次于江苏省,表明上海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第28、第1、第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公共物品提供滞后,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张有关,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总体而言,上海市在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排名靠前。然而,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刻不容缓,因此,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推进相关设施建设需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政府的工作重中之重。

  (10)江苏省

  分析表17可以发现,2011江苏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52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名,表明江苏省的政府效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1、第1、第9、第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总体而言,江苏省最为突出的是在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指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居住、道路、绿化、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全国领先。然而,相对来说,在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方面仍然有一定提升空间,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应该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和气象服务的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1)浙江省

  分析表18可以发现,2011浙江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40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4名,仅落后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表明浙江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8、第4、第3、第14,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总体而言,浙江省在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增加相关投入,加强公共安全和气象服务的建设,着力推进相关设施建设应该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2)安徽省

  分析表19可以发现,2011安徽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0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5名,表明安徽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排名最前。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30、第5、第5、第24,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经济福利发展滞后。总体而言,安徽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政府规模等方面在全国靠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文卫服务、气象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落后领域较多,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不断提高居民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需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教育和卫生投入,从而促进政府效率的全国提高。

  (13)福建省

  分析表20可以发现,2011福建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2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6名,表明福建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8、第24、第4、第19,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得到满足,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福建省的政府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说明政府规模适当,政府成本较少。总体而言,福建省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短板,这两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后位,这与其沿海经济大省的发展进度不相适应,因此,增加公共安全服务的投入,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在必行。

  (14)江西省

  分析表21可以发现,2011江西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1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2名,表明江西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2、第9、第13、第30,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中,然而居民经济福利表现的不大尽如人意,说明其政府管理与经济发展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均衡。总体而言,江西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以及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却存在较大距离,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后位,需要加快和完善的事业还较多,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又急需加大教育、卫生和气象等领域的投入,防止其它领域的优势被消耗殆尽。

  (15)山东省

  分析表22可以发现,2011山东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38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5名,仅次于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表明山东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7、第2、第10、第8,与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类似,山东省的整体政府效率较好,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中,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的满足,但是相对而言,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气象服务的提供相对滞后。总体而言,山东省在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工作势在必行。

  (16)河南省

  分析表23可以发现,2011河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0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0名,表明河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6、第11、第20、第16,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职能与其经济发展的进步比较适应。总体而言,河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表现较好,均位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与当地政府重视相关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目前河南省的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倒数,因此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市基本设施的建设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7)湖北省

  分析表24可以发现,2011湖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4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3名,表明湖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9、第16、第18、第17,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但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却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全国处于倒数位置。总体而言,湖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相对滞后,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这与湖北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相关,因此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进一步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18)湖南省

  分析表25可以发现,2011湖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0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4名,表明湖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1、第21、第22、第2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各项指标表现较为均衡。总体而言,湖南省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一般,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公共安全服务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排在全国领先水平,这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目前湖南省大部分指标都处于全国中后水平,因此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19)广东省

  分析表26可以发现,2011广东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1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9名,表明广东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5、第7、第2、第14,与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类似,广东省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体而言,广东省在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表现较差,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因此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可能。在“十二五”期间,重视政府公共服务、增加相关投入势在必行。

  (20)广西壮族自治区

  2011年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

  唐任伍、唐天伟

  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系链条中具有承上启下、左联右结的枢纽作用。省级地方政府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现我国国家战略的关键。因此,提升政府效率不仅是政府行政的核心,而且是政府管理的关键。本文构建了“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数”,并利用该指数,以2010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的数据为基础,对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效率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分析,揭示了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特征和规律,同时指出了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提升效率面临的困境和优化路径。这对于以提高政府效率为重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行政成本、建设有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承上启下的省级地方政府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施四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市辖区、特区、林区、县级市)——乡(镇、民族乡)。实际上,我国实行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市——县——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省级地方政府职责在于: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

  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处于特殊地位,在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下,省级政府是地方一级最高的管理者,统辖其所辖市、县、乡各方面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各省级政府都因地制宜地建设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性社会经济体系和跨省的区域性联合社会经济体系,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省级政府是所辖区域的政治中心与社会经济建设统帅,是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与实施地方分级管理、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介。因此,省级地方政府在我国政府宏观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省级地方政府是实施宏观调控的关键

  首先,省级政府自身宏观调控力度较大。由于省级政府可用的宏观调控手段,如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等经济手段和立法、司法等法律手段及行政、宣传教育方式较为齐全,省辖区区域经济门类多, 产业较齐全, 管理水平校高,拥有信息聚散传输的水平和条件,它不仅拥有中央政府下放赋予的各种权限和资源,而且拥有地区区域管理的财政、预算收入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而比之于市、县、乡镇级政府,省级调控的实力和余地大,作用的范围广,更能从长远、大局着手,更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保证调控效果,符合中央的宏观调控目标。

  其次,发挥省级宏观调控符合我国区域发展差异规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东西不平衡,而且省级政府辖区内也存在较大差异。省级政府能够因地制宜,实现本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统筹规划,更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质量。

  再次,我国幅员辽阔,省级政府作为中央之下的一级宏观调控者,它所辖的范围有时比一个中等国家还大。由于各市、县、乡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地方利益,它们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针、政策时主观上存在地方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因此,避免“诸侯经济” 纷战内讧、减少中央调控和区域发展的摩擦的有效途经就是加强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使之成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汇结点和调节者。加强省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省级政府在从事区域社会经济的宏观引导、监督、协调、服务时,更多从全国的大局、长远的宏观目标和利益出发,从地区的比较优势着眼,求得两者兼顾的最佳平衡点。

  我国多层次的行政分层,如果没有中央与地方宏观调控和微观执行之间的中介承接面,容易导致各地各自为政,从而使宏观政策层层变异,难以达到初始标矢,而且也由于中央的调控政策通常着眼于“宏观层面和长远利益”,很难兼顾各地差异和特色,如果缺乏中央与地方分权之间的权力中介面,“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政策势必违背地方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挫伤地方政府应有的积极性,加剧剧地方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的矛盾与背离。因而,加强宏观调控,需要充分发挥和强化省级政府的调控力度,兼顾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目标与利益。

  2.省级地方政府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它既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职能与权力的重新界定,也是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权责结构的重构过程。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切需要调动政府,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省级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是中央及省级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反应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省级地方政府发挥着主体作用。其原因在于:

  第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基本生存权、基本受教育权、基本就业权、基本健康权和基本居住权等方面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各省级地方政府辖区内保障广大社会成员公平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使经济发展成果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日益强大的人力资本。

  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在于省级地方政府,确立省级政府在所辖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省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省级地方政府诱导与鼓励各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承担重要责任。社会体制改革就是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为社会成员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通过省级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社会体制变革,建立惠及14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解决区域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问题,要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区域公共政策,加大区域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区域公共支出结构,加大区域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压缩经营性投资,更多地增加社会公共支出,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缓解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使辖区社会不同阶层或群体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保障与改善辖区民生的主要任务,加快省级政府辖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惠及当地百姓、改善当地民生。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省级地方政府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实质是在增长和公平之间寻找均衡点,这项政策具有体现公平和协调发展的双重效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的社会稳定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对辖区社会公平的尊重和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尊重和保护辖区公民基本权利,这个过程就是通常所强调的“程序公平”。其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事关“机会公平”。无论是教育和医疗还是社会保障,都有利于实现机会均等或起点意义上的公平。其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化解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发生重要变化。为此,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是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正是因为省级地方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主体作用,“十二五”开始之前,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相继按照中央政府要求,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纲要或行动计划。

  二、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现中国国家战略的关键

  国家战略的使用最早出自美国,并将其正式列为军事用语。中国国家战略是指导我国各个领域的总方略,其任务是依据我国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筹划指导国家建设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达成国家目标。国家战略是国家战略体系的基础,它以基本国情为基础,以完善国内战略布局为核心目标。国家战略以富民强国为基本追求,其基本含义是基于民本思想,为国民谋福利;确保国家战略资源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完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以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法制完备、文化繁荣、生态平衡为目标指向。一个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闭关自守,因此,开放就成为国家战略的基础要素。

  中国国家战略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宏大战略目标是全面的、综合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

  为实现国家战略,党中央相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战略思路,要求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在落实国家战略方针过程中,需要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发挥关键作用。

  1.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关键

  1992年至今,我国国家战略体现在: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国内经济布局,致力于国内市场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这就是说,通过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发展与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涵。

  要贯彻实施这一国家战略,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其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高效廉洁的政府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关键。市场经济是追求效率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在于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宏观经济效率、社会管理效率、企业微观效率等核心指标。要提升经济发展、社会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效率,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没有廉政高效的省级地方政府,就无法建立有效的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就无法为企业有效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实现国内一体化与经济统一。在此进程中,一个个具有执行力、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具有关键作用,因为只有高效的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方针政策,才能制定适合本辖区实际的有效率的制度与法规,才能科学调度和配置区域性公共资源,才能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性市场而实现统一性的国内市场,从而实现国家战略。

  第三,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它服务于发展当代生产方式及生产力。省级地方政府辖区是这种先进理论的重要试验田与传播者,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有利于建立完善这一理论体系。

  第四,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中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多发期与复杂期。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与社会和谐,要求包括省级地方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必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折腾、不懈怠”,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快”、“不折腾”等就是对提升政府效率特别是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通俗表白。

  2.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实施国家战略需要完成以下四大历史任务,即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完成这些历史任务,需要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政府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主人翁创造精神。这集中体现在各个省级地方政府尽快结合国家全局及辖区实际,及时分解国家战略任务、科学制定落实国家战略任务的方案、措施与保障,尽早出台监管国家战略任务完成过程及质量。换句话说,推进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计划期内实现各个省级地方政府辖区的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需要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政府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需要积极提升我国省级地方政府竞争力与治理效率。因此,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完成国家战略任务的关键。

  3.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全面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我国国家战略目标是全面的、综合的,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升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是关键,因为只有高效率的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及时分解中央政府战略目标,只有高效率省级地方政府才能将战略目标具体落实到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政策及实践之中去,从而最终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三、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方法及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解决政府效率测度难题,学术界进行了不懈探索,归纳出两大类测度政府效率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建立模型计算既定资源(财政预算)条件下政府所提供的最大产出或者既定公共品供给前提下所消耗的最少资源来测度政府效率;二是通过建立可量化的完整指标(包括硬指标、调查数据)体系来测度政府效率。

  1.测度政府效率的DEA模型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测度供应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的效率模型。它根据观察样本中最优效率部门的效率数据构建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一可能性边界代表了样本中一组政府服务部门的实际最好绩效,而不是理想的理论标准。这种边界是那些效率最优的政府服务部门的效率分值构成的集合,通过将这些提供系列类似公共服务的不同部门的效率观察值与样本中最优部门的效率进行比较,就能判断各政府服务部门(尤其是效率较差的部门)的效率,并进一步寻觅这些部门提供低效服务的原因,然后激励它们与高效率部门一道实现效率最优目标。

  在DEA(数据包络分析)中,政府提供给公共服务部门的预算包括两部分,一是提供服务的直接成本,一是给予高效率政府服务部门的奖金。奖励高效率的政府部门的依据是该部门自身的效率及为低效率部门所作的贡献。通过这种奖励制度,能够提高政府部门的整体效率。

  因此,DEA能够测度政府服务机构中那些提供类似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的效率,并能够改进政府部门的低效率状况。DEA为每个政府服务部门提出了改善其预算资金及配置效率的目标要求,从而减少政府预算总量、节约政府资源。因为政府服务部门的预算申请及核准均以该部门的效率水平为依据,所以如果所有服务部门都有上乘表现,那么政府服务机构所需的资金总量应当等于该机构所属的全体政府服务部门申请的财政预算。以最优部门的服务预算申请量作为基数来配置政府服务机构内所有服务部门以及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资源,就能同步实现:测度政府部门效率、优化财政预算、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政府效率等多重目标。因此,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能够减少决策失误、提升政府部门效率的政府内部管理工具。

  2.测度政府效率的FDH模型

  FDH模型,即可变动投入-产出模型,是在市场环境下、根据政府开支测度政府部门相对效率的一种方法,它基于X效率理论,把政府看成是生产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每个政府部门只有一种投入和一种产出。当一个政府部门与另一个部门相比时,如果另一部门能够利用较少或相同的投入生产出相同或更多的产出,则这一政府部门效率低。采用FDH法分析时,需要建立一个由样本中观测绩效最好的政府部门的投入组合(点)组成生产可能性边界,然后测度某个政府部门的无效或低效,这是通过测量这个政府部门的投入产出组合点到可能性边界之间的最短距离得到的。

  FDH分析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对生产技术限制较少,可以比较不同生产部门的效率水平,其唯一假设是政府部门可以自由变更投入或产出组合,保证在技术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能够生产较少的产出,或者在保持产出不变时增加投入。这一假设保证了给定生产部门样本条件下所构成的FDH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连续性。这一分析法提供了一个有效识别政府开支最佳效率的直观工具,是评判政府最优效率的标准。因为只要没有其他政府部门采用较少或相同投入生产出等量或更多的产出,则某个被比较的部门的效率就高,反之,则低。

  3.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法

  除了测度政府效率的DEA和FDH模型外,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是指标测度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WEF(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的指标测度法。

  IMD认为政府效率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自1989年以来每年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及政府效率的信息和排名。

  按照2010年IMD的评价体系,政府效率是由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企业法规和社会框架五要素决定的。这些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要素和71个指标具体考察政府效率水平。

  根据2010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在评估政府效率时,IMD首先计算每个政府效率指标的平均值,然后计算每个指标的标准差,根据标准差分别计算71个指标的标准化值。通过对以上指标、要素的评分及标准化换算,计算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最后以此进行指标和政府效率排序。对正指标,STD值较高的排名在前,对逆指标则进行反向顺序。

  在过去20多年里,IMD不断微调评估国家竞争力的方法以适应环境变化和新研究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IMD指标体系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年都会有所修正。最初的IMD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效率、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实力和国民素质8大类及224个子项。2001年有了较大的改动,调整为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类,314个子项。2006年IMD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表明评估政府效率指标体系由公共财政(11项指标)、财政政策(14项)、制度框架(16项)、商务法律(20项)、社会框架(11项)等5个子因素、共72个指标组成。2008年IMD评估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基本与2006年相似。2010年IMD评估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包括公共财政、财政政策、组织机构、企业法规和社会框架五个大类,这五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子要素和71个具体指标。

  除IMD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以外,全球测度国家竞争力的另一个权威机构世界经济论坛(WEF)也采用指标体系间接测度政府效率。WEF认为,政府质量(如公共制度)是构成国家成长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1980年起,WEF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GCR),公布全球部分国家或地区(2010年为139个)的成长竞争力及政府质量的信息和排名。WEF所谓的政府质量(如公共制度)实际上类似IMD所测度的政府效率,因为其内容包括公共机构指数、宏观经济稳定程度、政府支出等,而这些是反映政府效率的指标。同时,WEF采取的指标计算方法与IMD相近,因此WEF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也是从国家竞争力角度测度政府效率的方法。但与IMD不同的是,WEF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基本来自对全球商业巨头的调查,比如,2010年调查了全球139个国家或地区的13500多名企业领导者,它们基本没有硬指标。

  4、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指标设计原则、思路

  根据省级政府效率的内涵及特征,遵循导向性原则、可考核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借鉴国际上对政府效率综合评价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确立了以“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作为4个一级指标,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确立“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四个二级指标;在政府公共物品方面,确立了社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并进行47个基本指标的选取。

  测度指标的选择是量化政府效率的前提。本文按照测度指标的代表性、独立性和可获得性来进行选择。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标要反映中国省级地方政府实际,体现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本质或主要特征,并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所谓独立性,指测度指标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不能兼容或重复;所谓可获得性,即指标最好能够量化,并要求指标数据相对完整。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指标应在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之中,也就是说,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指标因素、子因素及指标三个层次。

  为了比较客观反映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特性和水平,本文采用国内公开的统计数据(均为硬指标),使测度政府效率建立在可以量化的原始数据基础之上。为此,文章从分析政府投入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果入手,力求通过参考公开出版的年鉴或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法律年鉴》等各种出版物寻觅政府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数量规律。结果表明我国省级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十个领域即文体广播教育卫生、行政管理、基本建设、农林水利气象、企业改造挖潜、公检法、城市维护、政策性补贴、抚恤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科技。地方财政支出集中的这些领域是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主要范围,反映了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相对规模水平,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消费的主要方面,它们能够间接表征居民经济福利水平、体现政府成本和政府收益之间的主要对比关系,因而能够客观反映各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效率相对水平。为此,文章精心寻找那些主要由财政支出(即政府成本)引起的、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反映政府投入效果(即政府收益)的主要指标(共47个),然后根据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一个由指标因素、子因素和指标构成的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完整指标体系。

  5.测度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指标结构

  根据上文提出的指标选择思路,文章设计了一套测度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它由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因素及其子因素组成,包含47个指标。

  类年鉴后者相关部门公布的权威指标数据,主要有《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经济年鉴》、《2010中国环境年鉴》、《2010中国法律年鉴》等。指标名称和原始值有的直接来自这些年鉴,多数则是作者对年鉴相关指标值进行转换得出的,但所有指标都是硬指标。这些指标多数是正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表明政府效率越高),少数是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表示政府效率越低),本书测度时已经将逆指标转换成正指标。另外,所有这些指标都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计算出来的,能够反映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的政府效率。

  政府公共服务的24个指标反映了省级地方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数量及质量,表征政府收益,是体现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标。其中,三项费用指国家预算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指政府每年批准的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数量;学生-教师比中的学生指在校学生数、教师指在岗的所有教职工数;中等教育包括所有层次的初中、中专、普高和职业中学教育;文盲半文盲率指文盲半文盲人口在15及15岁以上总人口的比重;居民拥有的文艺出版单位指艺术表演团体及场所、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出版社、国家定点印刷厂和书店;卫生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医务工作者;三种事故指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检察院批捕犯罪嫌疑人数指检察院批捕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数。

  政府公共物品的11项指标反映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有效提供的具有实物形式的公共品,主要指城乡基础设施,反映了政府收益。基本建设投资指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扩大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而新建、扩建工程及有关活动,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人民币)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更新改造投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对原有设施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相应配套的工程和有关活动(不包括大修理和维护工程),其综合范围为总投资(人民币)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更新改造项目;工业“三废”治理效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去除率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者的算术平均数;城市道路指除土路外,路面经铺装宽度在3.5米以上的道路,包括高级、次高级和普通道路。

  政府规模的5个指标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表征了政府成本,直接体现了政府效率。行政就业人员指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中的从业人员;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居民经济福利的7个指标主要表征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侧面反映政府收益,这是衡量政府效率的外溢指标,因为提高政府效率的归宿是改善居民经济福利。其中的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占其消费性总支出的比例。

  四、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方法与测度过程

  1.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测度方法

  本文选取47个测度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硬指标,体现了省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经济福利四方面的效果,表征了政府成本和政府收益,能够反映政府效率,但由于这些指标复杂多样,其中的大部分指标的尺度不同,因而采用标准离差法(SDM),并给以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经济福利四个因素不同的权重,就能把众多不同指标简便地转换成可以相互比较的标准化值(STD),进而按照同类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指标体系中的子因素及因素的标准化值,再加权计算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并以此进行政府效率的指标、子因素、因素以及政府效率综合排名,能够比较科学地测度各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相对水平。

  2.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测度过程

  本文以2010年中国各类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首先将它们转换成测度政府效率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再根据标准差计算指标的标准化值,最后经加权平均计算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

  计算测度指标的标准差和标准化值的公式分别是:S= ;

  (STD)i=(Xi- )/S,这里:Xi=i指标的原始值; =i指标的平均值;n=省级政府数;STD=标准化值;S=标准差。

  测度政府效率指标体系中的子因素、因素及总体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或加权平均值,加权权重的确定参考了所含指标的个数及其与政府效率的关联性,在征求个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比如,政府公共服务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四个子因素的标准化值的加权平均,其中科教文卫服务(含9个指标)占0.55权重,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三者各含2个指标)各占0.15权重;政府公共物品因素及其子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平均数(因其子因素包含的指标相同);政府规模及居民经济福利(二者不含子因素)的标准化值是其所含指标的标准化值的简单平均数。又如,政府公共服务(15个指标)与公共物品(10个指标)直接反映了政府产出或政府收益,与政府效率关联性较大,所包含指标数目较多,因此在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40、0.30;政府规模(5个指标)虽然指标数目不多,但直接反映了政府运行成本,对政府效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计算政府效率时其权重为0.20;由于居民经济福利(7个指标)不直接反映政府产出或政府成本,只能间接反映政府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最后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仅占0.10权重。这样,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就是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因素的标准化值的加权平均值。同时,在计算政府效率及其测度因素的5年均值时,文章采用了各年相应测度指标或因素标准化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然后根据测度指标、子因素、因素及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大小进行排名,一般情况下,标准化值大的排在前面,小的排在后面;对于逆指标,则采用相反的排名,即标准化值小的排在前面,大的排在后面。(本报告测度时已将逆指标的标准化值统一转换成正指标值进行排名)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设计的测度指标体系中的产品优等品率等10项指标由于各省的数据不全,暂不计算其标准化值,不列入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范围和排名,只作为测度政府效率的参考指标。

  五、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总体测度结果及分析

  名情况。根据测度结果,主要揭示了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区域集中度较高。按照排名由高到低,政府效率大致呈现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阶梯形分布趋势[1]。政府效率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除辽宁(第6位)和黑龙江(第10位)位于东北地区外,其余8个省(区、市)全部位于东部地区;排名第11位至20位的省(区、市)中,东部地区占据了1个位次,东北地区占据了1个位次,中部地区占据了3个位次,西部地区占据了5个位次。排名第21位至31位的省(区、市)中,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共计7个。

  第二,在阶梯形态部分总体趋势下,部分省(区、市)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有的省(区、市)政府效率明显高于区域平均水平,如西部的内蒙古、青海和陕西进入前15的位次,分别排名第11位、第13位和第14位。有的省(区、市)则大大落后于同区域的其他省(区、市),如海南排名位于全国第29位,与东部其他省(区、市)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政府效率是政府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是政府配置生产资源、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因此强大的经济支撑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政府效率,并且政府效率也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政府效率的提升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政府效率是必要的、可行的。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是“十二五”期间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的战略选择。

  六.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的具体分析

  按照测度政府效率的指标体系进行分解,我们可以看出各区域、各省在政府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其问题。根据这些差距,可以寻求提升效率的路径和方法。

  1.四大区域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比较分析

  根据设计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经过精确计算,本文得出了2011中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测度的标准化值及排名,测度结果如下。

  根据表3,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的区域分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东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最高。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政府收入相对其他地区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备,政府在科教文卫、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投入较大。尽管面临着快速的城市扩张、交通拥堵压力以及房价居高不下等压力,由于东部地区注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因此东部地区仍然有较高的政府效率。在东部地区的10个省(区、市)中,8省市全部名列前10位,只有福建省和海南省分别位居于第16位和29位。

  第二,中部地区政府效率表现一般。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有2省位于全国中等水平(即山西省和安徽省),4省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即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这是因为,一方面,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东部等发达省市相对落后,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相对不足,与之相关的人力、财力投入也有所欠缺,并且由于公共政府理念相对落后,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待完善,因此中部地区的政府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中部地区而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居民经济福利,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又要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率,这将是中部地区“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三,西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较低。西部11个省(区、市)中,除内蒙古、陕西、青海的政府效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位居中上以外,其余8个省(区、市)全部位于全国中下水平,并且有6个省(区、市)位居全国末10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但却未能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在区域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理念也严重滞后。“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政府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其经济的加速增长与政府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

  第四,东北部地区政府效率相对较高。东北部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政府效率排名分别为第6、第12、第10位,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辽宁和黑龙江两省进入全国前10名。东北地区的政府效率,最突出的特点是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高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这得益于老工业基地的良好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有较为雄厚的资金投入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

  2、2011年省级地方政府效率各项子因素排名及分析

  (1)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及分析

  政府公共服务下设四个二级指标: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其中,科教文卫服务包括人均科技三项费用、产品优等品率、三种专利申请批准量、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初等教育学生-教师比、中等教育学生-教师比、文盲半文盲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文艺出版单位、卫生床位、卫生人员等11个三级指标。公共安全服务包括三种事故发生率、三种事故人均损失、立法(新立法、修正或清理的旧法,含法规、法案、条例等)、法院一审受理案件数、法院一审案件审结数、检察院批捕犯罪嫌疑人数、公安局破获或立案刑事案件数、刑事案件发案率等8个三级指标。气象服务包括农业气象业务站点和地震监测台2个三级指标。社会保障服务包括年末职业介绍机构、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等3个三级指标。

  分析表4可以发现,政府公共服务由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四个二级指标构成,它们各自所占权重分别为55%、15%、15%、15%。政府公共服务反映了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数量及质量,表征政府收益,是体现政府效率的重要指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前10的省份规律性不强,既有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又有青海、新疆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时也包括东北部三个省份;而排名后5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可以比较强。所以,无论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只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就能够使得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

  (2)政府公共物品排名及分析

  政府公共物品下设二个二级指标:社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本设施。其中,社会基础设施包括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地方项目与中央项目之比、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工业“三废”治理效率、每万人拥有水库容量、自然保护区面积与辖区面积之比等6个三级指标。城市基本设施包括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等5个三级指标。

  分析表5可以发现,政府公共物品由社会基础设施以城市基本设施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它们各自所占权重都为50%。政府公共物品反映了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有效提供的具有实物形式的公共品,主要指城乡基础设施,反映了政府收益。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6个),中部和东北部省份也有一些省份进入前10位(4个),西部地区没有一个省份能够进入前10位;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政府公共物品能力起着较大的作用。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不断提高区域内的财政支出能力,另一方面也要优化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3)政府规模排名及分析

  政府规模无二级指标,下设行政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行政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政府消费与最终消费之比、政府消费与GDP之比、罚没收入及行政性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等5个三级指标,且这5个三级指标都为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大,则政府效率越低。政府规模虽然指标数目不多,但直接反映了政府运行成本,对政府效率有重要影响。

  分析表6可以发现,政府规模反映了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表征了政府成本,直接体现了政府效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规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7个),中部和东北部省份也有一些省份进入前10位(2个),西部地区只有一个省份进入了前10位(即四川省);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值得注意的,由于大部分中央机构集中在北京,因此北京市的政府规模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第28名,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的政府规模有着一定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规模相对较小,经济落后地区政府规模相对较大。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注意压缩行政成本,降低行政开支,才能使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效率两者得到同时提高。

  分析表7可以发现,居民经济福利表征了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侧面反映政府收益,这是衡量政府效率的外溢指标。由结果大致可知,政府规模排名前10的省份大部分都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区、市);而排名后10位的大部分都是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要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经济福利要低。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自身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提高政府效率。

  3. 2011年各个省级地方政府效率排名及分析(4)居民经济福利排名及分析居民经济福利无二级指标,下设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GDP、政策性补贴支出与财政支出之比等7个三级指标。由于居民经济福利这7个三级指标不直接反映政府产出或政府成本,只能间接反映政府质量和效率,因此在最后计算政府效率标准化值时仅占0.10权重。

  分析表8可以发现,2011北京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45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3名,表明北京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第6、第28、第2,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但是政府规模较大,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工作人员数量,降低政府各项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总体而言,北京市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另一方面,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频发,高居不下的房价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因此大力推进相关服务和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2)天津市

  分析表9可以发现,2011天津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7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7名,表明天津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7、第15、第19、第3,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但是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两个一级指标与其整体政府效率排名不够协调,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精简政府机构,降低政府开支,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总体而言,天津市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另一方面,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

  (3)河北省

  分析表10可以发现,2011河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41,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8名,表明河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6、第3、第17、第12,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好,但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政府规模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河北自身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政府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等方面成绩突出,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说明当地政府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相关投入和管理强度高、速度快。但是,另一方面,在科技文卫服务、气象服务、政府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可能,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政府效率,以此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山西省

  分析表11可以发现,2011山西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6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7名,表明河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2、第25、第24、第9,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与居民经济福利较好,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效率与其发展水平不平衡性较为明显。总体而言,山西省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较好,位居全国领先水平,说明当地政府注重教育卫生投入,大力加大气象监测的建设,努力提高居民经济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历史问题等原因,目前山西省在社会保障、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大乐观,政府规模偏大,政府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十二五”这个战略发展期,从而在各个方面不断提高政府效率。

  (5)内蒙古自治区

  分析表12可以发现,2011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9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1名,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同时也是西部省(区、市)排名最高的地区,这与其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6、第12、第25、第10,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充分、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是政府规模较大。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较好,各项指标在全国靠前,说明当地政府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内蒙古在公共安全服务、政府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安全服务提供滞后,政府规模偏大,政府成本较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引起足够重视。

  (6)辽宁省

  分析表13可以发现,2011辽宁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35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6名,表明辽宁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也是东北部省(区、市)中排名最高的地区。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5、第8、第6、第5,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府管理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提供较充分,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较好,这与其为老工业基地,各项事业基础较好有关。总体而言,辽宁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包括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各项指标在全国靠前,说明当地政府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在气象服务和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重视气象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政府效率的提升。

  (7)吉林省

  分析表14可以发现,2011吉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8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2名,表明吉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9、第13、第23、第7,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是政府规模较大,减少政府成本还存在很大空间。总体而言,吉林省与东北其他省份情形相似,由于是老工业基地,各项事业基础较好,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设施建设排名靠前。然而,吉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和城政府规模等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开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8)黑龙江省

  分析表15可以发现,2011黑龙江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0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0名,表明黑龙江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东北地区高于吉林,落后于辽宁。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0、第10、第26、第6,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但与吉林省类似,政府规模较大,政府成本太高。总体而言,黑龙江省与东北其他省份情形相似,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排名靠前。然而,黑龙江省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政府规模过大,行政就业人员过多,政府支出过高,从而严重的制约了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政当地府需要加快转变职能,明确工作重点。

  (9)上海市

  分析表16可以发现,2011上海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51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名,仅次于江苏省,表明上海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第28、第1、第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政府公共物品提供滞后,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张有关,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总体而言,上海市在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排名靠前。然而,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刻不容缓,因此,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着力推进相关设施建设需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政府的工作重中之重。

  (10)江苏省

  分析表17可以发现,2011江苏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52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名,表明江苏省的政府效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1、第1、第9、第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总体而言,江苏省最为突出的是在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指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尤其是居住、道路、绿化、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全国领先。然而,相对来说,在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方面仍然有一定提升空间,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应该更加重视公共安全和气象服务的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1)浙江省

  分析表18可以发现,2011浙江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40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4名,仅落后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表明浙江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8、第4、第3、第14,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较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总体而言,浙江省在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成绩突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增加相关投入,加强公共安全和气象服务的建设,着力推进相关设施建设应该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2)安徽省

  分析表19可以发现,2011安徽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0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5名,表明安徽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在中部地区排名最前。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30、第5、第5、第24,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和居民经济福利发展滞后。总体而言,安徽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政府规模等方面在全国靠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文卫服务、气象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各项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落后领域较多,严重制约着政府效率的提升,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不断提高居民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需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大教育和卫生投入,从而促进政府效率的全国提高。

  (13)福建省

  分析表20可以发现,2011福建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2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6名,表明福建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8、第24、第4、第19,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居民经济福利较好得到满足,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福建省的政府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列,说明政府规模适当,政府成本较少。总体而言,福建省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却存在较大短板,这两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后位,这与其沿海经济大省的发展进度不相适应,因此,增加公共安全服务的投入,加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势在必行。

  (14)江西省

  分析表21可以发现,2011江西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1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2名,表明江西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2、第9、第13、第30,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中,然而居民经济福利表现的不大尽如人意,说明其政府管理与经济发展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均衡。总体而言,江西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以及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却存在较大距离,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后位,需要加快和完善的事业还较多,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又急需加大教育、卫生和气象等领域的投入,防止其它领域的优势被消耗殆尽。

  (15)山东省

  分析表22可以发现,2011山东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38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5名,仅次于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和浙江省,表明山东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7、第2、第10、第8,与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类似,山东省的整体政府效率较好,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中,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的满足,但是相对而言,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气象服务的提供相对滞后。总体而言,山东省在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然而,在气象服务以及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加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的工作势在必行。

  (16)河南省

  分析表23可以发现,2011河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00,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0名,表明河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6、第11、第20、第16,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职能与其经济发展的进步比较适应。总体而言,河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两个方面表现较好,均位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与当地政府重视相关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然而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目前河南省的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倒数,因此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市基本设施的建设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17)湖北省

  分析表24可以发现,2011湖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4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3名,表明湖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9、第16、第18、第17,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但政府公共服务方面却表现不尽如人意,在全国处于倒数位置。总体而言,湖北省在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然而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相对滞后,这几项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这与湖北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相关,因此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进一步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18)湖南省

  分析表25可以发现,2011湖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03,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4名,表明湖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1、第21、第22、第21,说明其整体政府效率一般,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各项指标表现较为均衡。总体而言,湖南省在科教文卫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一般,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公共安全服务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排在全国领先水平,这与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目前湖南省大部分指标都处于全国中后水平,因此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19)广东省

  分析表26可以发现,2011广东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18,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9名,表明广东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5、第7、第2、第14,与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类似,广东省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政府公共物品提供较为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较好满足,但是政府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体而言,广东省在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本设施、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表现较差,科教文卫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指标均位于全国中后水平,因此还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可能。在“十二五”期间,重视政府公共服务、增加相关投入势在必行。

  (20)广西壮族自治区

  分析表27可以发现,2011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0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5名,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7、第20、第11、第28,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总体而言,广西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共安全服务和政府规模,这两项指标分居全国第3位和第11位,广西其他方面的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降低统筹管理负担,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促进政府效率的提升。

  (21)海南省

  分析表28可以发现,2011海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6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9名,是东部省(区、市)中排名最靠后的地区,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3、第30、第8、第26,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但政府规模比较适当。总体而言,海南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政府规模,这项指标位居全国第8位,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这两项指标也分别位居与全国第13位和第12位,但是海南其他方面的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2)重庆市

  分析表29可以发现,2011重庆市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2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6名,表明重庆市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8、第18、第21、第22,说明重庆市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总体而言,重庆市的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相对而言,重庆市在气象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较好,这两项指标分别位居于全国第17位和15位,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3)四川省

  分析表30可以发现,2011四川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75,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9名,表明四川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4、第14、第7、第25,说明四川省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但政府规模较为适当。总体而言,四川省的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与重庆市类似,相对而言,四川省在气象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较好,这两项指标分别位居于全国第14位和9位,最为突出的是在政府规模方面,位列与全国第7位,说明其政府成本较低,政府开支较少。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4)贵州省

  分析表31可以发现,2011贵州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55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30名,仅比西藏自治区要高,表明贵州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31、第31、第16、第29,说明贵州省的整体政府效率很低,但相对而言,政府规模方面表现较好。总体而言,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贵州省的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共安全服务,在全国居于第1位,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很少。因此,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各项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25)云南省

  分析表32可以发现,2011云南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62,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8名,仅比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要高,表明云南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9、第29、第15、第27,说明云南省的整体政府效率很低,但相对而言,政府规模方面表现较好。总体而言,由于自身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云南省的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值得注意的是,贵州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共安全服务,在全国居于第5位,交通事故、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很少。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6)西藏自治区

  分析表33可以发现,2011西藏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80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31名,居于最末,表明西藏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4、第23、第31、第31,说明西藏自治区的整体政府效率很低。总体而言,西藏自治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气象服务,在全国居于第4位。西藏自治区的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7)陕西省

  分析表34可以发现,2011陕西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57,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4名,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和青海,表明陕西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这与其良好的经济、文化基础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3、第19、第14、第13,说明陕西省的整体政府效率较高,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完善,政府规模适当,居民经济福利得到满足。总体而言,陕西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社会保障服务,在全国居于第5位,这与当地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关投入强度较高有关。陕西省的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加大相关投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效率势在必行。

  (28)甘肃省

  分析表35可以发现,2011甘肃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24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7名,表明甘肃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15、第26、第27、第23,说明甘肃省的整体政府效率很低。总体而言,甘肃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在全国分居于第4位和第8位。甘肃省的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29)青海省

  分析表36可以发现,2011青海省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84,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3名,在西部地区仅次与内蒙古,表明青海省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3、第17、第29、第15,说明青海省的整体政府效率较高。总体而言,青海省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气象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以及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在全国分居于第1位、第8位和第5位。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省的政府规模居于全国第29位,表明政府运行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压缩政府工作人员数量,降低政府各项不必要的开支,以此来促进政府效率的进一步的提升。公共安全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两项指标也都居于全国倒数,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开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0)宁夏回族自治区

  分析表37可以发现,2011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106,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1名,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20、第22、第12、第18,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总体而言,宁夏回族自治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气象服务、社社会保障服务和城市基本设施,在全国分居于第5位、第9位和第7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需加快教育、卫生投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分析表38可以发现,2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效率的标准化值为-0.069,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18名,表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府效率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四个一级指标排名分别为第4、第27、第30、第20,说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整体政府效率较低,这与其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密切关系。总体而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政府公共服务,尤其是在科教文卫服务以及气象服务方面,在全国分居于第4位和第2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其他各项指标排名大多位居全国中后水平,表明其落后的领域较多,需要加快和完善的政府职能工作还较多。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增长步伐,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努力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效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