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数据反腐”需更大魄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07:00 来源: 时代周报

  单士兵

  路透社7次精准“预测”中国经济数据,不是因为“章鱼哥”显灵,而是我们政府工作人员泄密。日前,国家保密局、最高检通报了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等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查办情况。这两名官员因为泄露包括GDP、CPI等人们高度关注的经济数据,被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和六年。

  保密局的声音,终于揭开“内鬼”的面纱,让人们看清,那些总能成功“预测”种种经济数据的机构与精英,不过就是依附于数据泄密背后利益链之上的一环罢了。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年代,这条利益链制造的巨额利益,实在很难估量。一次次曾被提前获取的经济数据,除了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就是掏走无数普通投资者的真金白银。

  这其中的经济逻辑不难理解。市场经济是资源经济,信息就是极其重要的资源。林林总总的数据被提前泄露,被特定的利益群体掌握后,自然就会用来对证券、债权、房地产等等市场进行预判。一些金融机构及投资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提供的时间差,提早布局购买相关股票即时抛售获利。除了市场短期预判的及时谋利,借助数据剖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更容易实现长期稳赚不赔。

  由此不难看出,经济数据泄密其实就与其他类型的腐败一样,都是贩卖公共资源来进行损公肥私,对公众进行无耻掠夺。当然,这种数据腐败又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专业性、技术性、隐秘性等更强,不容易被发现,很容易被忽视,造成的损失又难以清楚盘点。这样一样,在规制与打击这种数据腐败问题上,长期以来太过麻木,执行不力,结果导致这条利益链越发坚硬密实。

  回过头来看,这些年在各个行业领域,被成功“预测”的经济数据太多了,被提前“发布”的经济消息也太多了。一次会议,一场谈话。掌握重要经济数据的领导不经意间就可能出现泄露行为。现在,国家审计局与人民银行的两名副处级干部,虽然敲响了警钟,但是,不论是依据起码的常识判断,还是根据谍战剧给我们普及的专业知识推论,在太多经济数据泄密,特别是包括一些属于高级别国家机密的经济数据泄露,这背后,显然就不止于这样少数几个“内鬼”,“内鬼”的级别也很可能不止于“副处级”。

  与反腐败总是陷于困境的原因一样,打击经济数据泄密这种特殊腐败,不是因为缺乏制度支撑,而是执行不力。相关工作人员头上,其实早就悬着法律的绳索。比如,《刑法》就有明确规定,泄露国家机密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处三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统计法》也规定,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更何况,还有专门的《保密法》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泄密行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问题是,数据腐败背后同样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博弈,追究得越深,碰触得就很可能是更高层级的“大鱼”,或者是更有社会深影响的“重要人士”。

  现在,保密局已经发出声音,也足以显见经济数据泄密已经带来无法回避的危机与压力。随着两名“内鬼”被送进深牢大狱,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对经济数据泄密的惩戒,已经不再是家法伺候而是国法亮剑了。我们当然期待法律从此就成为无惧权势的“尚方宝剑”,但是,经济数据泄密已经形成利益链,包裹的利益博弈也是极其复杂的,这就注定着这必是一场艰难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在打击数据腐败的问题上,接下来路正长,夜也正长。当务之急,就是更加系统地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并借鉴国外在数据发布方面的先进做法,来把相关细节流程梳理清楚,把具体责任指归界定清晰,来真正完善相关监督与处罚体系。

  更重要的是,在打击经济数据泄密的腐败问题上,政府部门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痛下决心,真正站在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的立场上,对经济数据泄密者施以“重典”,来挽救政府在经济数据发布方面已经透支到生死存亡的公信力,不再让这种数据腐败的潜规则和利益链捆绑中小投资者,让他们再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实痛感了。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