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业板三高顽疾难除 泡沫渐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7 22:27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刘翔

   风雨两年,承载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梦想的创业板,在追捧和争议中成长。

   两年来,创业板发展速度让人瞠目。截至27日,创业板公司达到271家,总市值8089亿元,规模和市值已近中小板的三成。但粉饰上市前业绩、市盈率畸高、超募资金使用不合理等问题屡有发生,则使创业板有所背离“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利用资本平台优化配置资源”的初衷。

   两周岁的“巨婴”,如今正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对于创业板这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生事物,我们既不能‘捧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25日,山东财经大学(筹)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延良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创业板引导社会投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等功能已初步体现,但这期间所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破茧:市场定位初显

   从首批挂牌的28家公司,到如今271家的“大家族”,两年光阴,创业板已初具规模。

   导报记者统计深交所公开数据发现,截至27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量的20.15%;总市值8089.30亿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67%;流通市值2626.21亿元,占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流通市值的5.44%。

   创业板“服务中小企业、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定位逐渐显现。23日落幕的第三届中国创业板峰会透露的信息显示,创业板公司目前广泛分布于16个行业,覆盖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产业地带。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市场制造业比重显著低于其他市场,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的特点突出。

   尽管创业板“超募”现象饱受各方诟病,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创业板为许多中小企业解决了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问题。“在当前信贷政策趋紧、融资难的背景下,创业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张延良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9月30日前上市的267家创业板公司,共计募集资金净额1771.15亿元,平均筹资额6.6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3个募投项目。许多上市以前无力投入的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综合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九成的创业板公司利润总额来源于主营业务,收益来源相对稳定。第三届中国创业板峰会透露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0年,创业板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40.8%、42.6%和36.7%,均高于同期主板公司、中小企业板公司平均毛利率。

   “这体现了创业板公司产品附加值高、整体盈利能力强的特点。”张延良表示。

  顽疾:“三高”严重的“破发板”

   回首创业板的成长之路,争议大于赞誉。

   曾经,创业板顶着“高成长、高收益”的光环上市,现在却被贴上了“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的标签。加之受部分质地“堪忧”上市公司拖累,创业板的整体表现并不理想。

   数据显示,截至24日,在已披露三季报的1017家上市公司中,主板公司有474家,合计实现净利润13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67%;中小板公司有356家,共实现净利润391亿元,同比增长20.13%;创业板公司有187家,净利润合计为103亿元,同比增长20.96%。

   虽然表现优于主板和中小板,但显然与“高成长”这一目标相距甚远。而在创业板整体未能实现预期的“高成长”背后,则是一批质地存疑的公司通过种种包装手段混入创业板,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演业绩“变脸”。

   以今年7月12日正式登陆创业板的瑞丰光电(300241)为例,其21日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其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724万元,同比骤降52.38%。

   此外,随着高速扩容,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板也沦为“圈钱”市场。这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量超募资金的产生和闲置。今年9月30日前上市的267家创业板公司,超募总额高达1113.41亿元,平均超募比例高达169%。然而,一夜暴富的创业板公司却没有打算好如何利用这部分超募资金,大量资金或存入银行或被用于盲目建设。

   上市公司和机构对超募乐此不疲,由此也引发了“高股价、高市盈率”的创业板泡沫。

   如今,在大盘疲软的背景下,创业板泡沫也逐渐被刺破。导报记者注意到,作为衡量创业板整体表现的创业板指数,从最初推出时的1000点,到本月27日开盘时的811点,已经累计下跌近两成。而距一年前最高点1239点则几近腰斩。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有超半数创业板股票价格跌破了发行价,成了名副其实的“破发板”。

   “创业板的‘三高’现象及创业板个股的挤泡走势,跟市场对创业板理解有偏颇和相关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张延良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是初创型公司,其估值定位应该低于主板公司。“随着创业板市场不断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及机制的完善、市场对创业板的认识不断成熟,创业板市场的估值应该重新定位。”

  把脉:直接退市制亟待推出

   无规不成方圆。在创业板问题频现的同时,业界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直接退市制度的推出。

   “作为创业板的‘过滤阀’,直接退市是创业板最重要的制度设计。”26日,山东泰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喜盈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直接退市制度不仅可以杜绝壳资源恶性炒作现象,减少相关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而且有助于投资者理性参与,减少创业板爆炒的可能性,并有效遏制上市公司“三高”的问题。

   创业板直接退市,也有着自身的优势。“相对主板而言,创业板设立时间比较短,没有历史问题,创业板实行直接退市的条件、机会和时机都比较好。”李喜盈表示。

   在海外创业板市场,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现象,且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英国AIM的退市率更是高达12%。

   导报记者注意到,深交所公布的《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对退市风险警示已有初步规定,其中,对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等11种情况,深交所均有权对其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但是,创业板成立两年来,推出直接退市制度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直接退市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是因为目前创业板运行时间尚短,上市企业这一年的表现是否能代表创业板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较为长期的观察。”张延良认为,创业板直接退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要协调各方利益,还需要解决许多法律和制度上的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